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汉双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本文通过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理论,试论述创造性在法律翻译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问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即可译性限度.本文把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作为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的理论基础,揭示该原理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试图证明采用适宜的交通补偿手段可以降低甚至超越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不同,人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造成了对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换的不同理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解释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实践中不时会出现无效翻译。"无效翻译"是指译者机械地处理源语中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导致译文缺少可读性。无效翻译的产生往往缘于源语中的所谓不可译元素:韵律、字形结构的拆解、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等等。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同语言固有的文字本身的书写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所致;然而"目的论"者认为,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可译与不可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工作,一些貌似不可译的言语现象也可以在目标语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1.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史晓翠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33):203-204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译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作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进一步尝试对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翻译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翻译障碍,并将这些障碍大致划分为语言、风格及文化三大类障碍,从而证实了翻译中不可译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特征及文化间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译"性是的确存在的,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译"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视角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阐述语际转换机制梳理语言的不可译性。从语言本质上看,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宏观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体现,否认或替代不可译性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翻译笼统地规定为可译的或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跨文化语用学介绍到就翻译的探讨中,旨在阐述跨文化研究在中英对译中的重要性.因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随之出现的不可译现象,翻译中时刻存在着的无奈选择--叛逆性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