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
旅游活动具有目的性、异地性和暂时性,这意味着牌示解说词从本质上说是在有限时间内对外宣介异质文化的实用文本。作为文本处理者,译者不得不面对原文文化专有项处理与译文篇幅文风把握两大任务。一方面,译者需要就文化专有项性质、内涵、传译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定译法;另一方面,译者应该也已经在实际中以不同方式把握译文篇幅和文风。可见,牌示解说词译文是译者在尊重原文基础上为了满足游客求异目的而进行判断、权衡和妥协的结果,体现了译者的受动性、为我性和能动性,即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The Age of Innocence第一节、第二节的译文为例,以文本的语言功能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基础,分析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小说翻译中,译者应使原文的语言功能尽可能在译文得以体现,译语与原语语言的功能尽量达到对等。译者应准确识别语言功能,突出主要功能,当然也应兼顾次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2018-2021年郝玉青和张菁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的出版,是近些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外译的初步成功,离不开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全四卷)为例,对武侠小说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以期为未来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译者具有原文读者与译文作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读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与理解上;作为译文作者,译者主要从结构、语言与文化三方面观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应对召唤结构,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舞女》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拟态词,这不仅使人物活动更加生动,人物心理更加细腻,对于其他事物的修饰也更加真实。文章选取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的林少华译本和叶渭渠译本,根据拟声词拟态词的功能分类和翻译形式对其中的拟声词拟态词部分的翻译优劣进行评析,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经分析,林少华译者倾向于直译,译文主要体现了拟声词拟态词的音声化效果和形象化效果,多采用了译文原文完全对应的翻译形式;而叶渭渠译者侧重于意译,译文主要体现了感情化效果,多采用译文原文部分对应或无对应的翻译形式。这体现了拟声词拟态词在传达文章深层意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翻译中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译文的优劣或者说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目的,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译者是否充分发挥主体性。译者一方面要正确接受原文信息,另一方面要成功将原文信息以译文的形式传播出去,其主体性贯穿翻译行为的始终。本文就译者的主体性展开研究,并就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以《紫颜色》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王慧敏 《科技信息》2011,(3):I0028-I0028,I0030
目前,在翻译研究中,性别意识成为翻译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以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女性主义小说《紫颜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性别不同译者中译本的分析,说明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及如何影响着译文。  相似文献   

12.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13.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4.
萨迦格言英译是文学性与宗教性的高度融合。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语言文字的显著特点,英译也应表达其文学性。译文中译者们通过节奏、陌生化、隐喻体现了英译的文学性。节奏增强了译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陌生化通过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赋予文学作品文学性,在语言层面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词语三个方面。隐喻的使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质。《萨迦格言》渗透着作者坚定的佛教思想,闪烁着佛教的智慧之光。译者们在处理佛教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减少了译语的陌生感,异化增强了原语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幽默是英语语言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英译汉的一个难点。英语幽默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英语幽默的语言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以及句法三个层面,其在译文中的再现效果最终取决于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是否能获得相似甚至相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构建了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由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在这个视角下来探索中医术语翻译,以译者的主体性为基点,我们从译者的素质、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产品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翻译学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道德经》第1章的中英两个译本在遣词造句的层次进行了对照。白话文译文与文言文原文的不同体现了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的演变特征。不少译者对第1章中出现的中心词"道"在释义方面的忽视是不合理的。分析英文译文词语层面的一些翻译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20.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