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西北城区2010年春季一次沙尘暴过程PM10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2010年春季北京市西北城区沙尘暴前期、中期及后期可吸入颗粒物样品,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软件分析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是一个突然变化的过程,在沙尘期间质量浓度分别增加到1960.68μg/m3、1477.27μg/m3,然后随着沙尘暴的消退逐渐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渐减少;对体积——粒度分布的研究表明,无论沙尘暴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其体积百分比主要集中在2.5μm以上的较大等效粒径范围内,沙尘暴天气是由于输入了大量的沙尘颗粒,而非沙尘天气的少量大粒径颗粒对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却很大,导致体积百分比向大等效粒径范围集中;沙尘暴前,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有矿物颗粒、烟尘集合体、球形颗粒和超细未知颗粒,沙尘暴期间,微观形貌类型主要是来源于地壳的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冬季大气PM10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兰州市区(东方红广场)2005年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微观形貌、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PM10主要包括燃煤飞灰、烟尘集合体、矿物和未知颗粒四种类型,其中燃煤飞灰在数量上占优势(61.7%),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在体积上占优势(43.6%和41.4%)。在数量-粒度分布上,粒径小于0.3μm的PM10占总颗粒物数量的78.6%,以燃煤飞灰为主(55.7%)。在体积-粒度分布上,粒径1~5μm之间的PM10占总体积的53%,主要是矿物颗粒和烟尘集合体(31.1%和19.6%)。综上可见,2005年冬季兰州市大气污染以燃煤污染为主,是今后大气环境防治中的主要控制对象。  相似文献   

3.
4.
采集河南省煤矿区义马、平顶山、永城大气PM10样品,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煤矿区PM10的微观形貌和来源.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3个矿区夏季和冬季PM10的平均值在100~241 μg/m3之间,义马地区空气污染最严重.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区大气PM10的类型可分为烟尘集合体、规则矿物颗粒、不规则矿物颗粒、球形颗粒及超细颗粒等几种类型,均具有不同的来源.颗粒物类型的多样性代表矿区污染的多源性和大气二次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其中,烟尘集合体和规则矿物颗粒分别具有温室和制冷效应,二者环境效应具有相互制约的特点.有包壳的飞灰和空心飞灰是煤矿区特有的,其成因主要与燃煤作用有关.同一采样点不用季节PM10中不同颗粒数量百分比的变化不仅受冬夏两季燃煤量不同的影响,还受大气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不同采样点同一季节PM10中不同颗粒数量百分比不仅与气象因素有关,也受采样点附近主要污染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兰州市2006年3月31日沙尘暴过程对大气PM_(10)组成变化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该沙尘暴期间及其发生前后PM_(10)中的单颗粒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后,PM_(10)主要由燃煤飞灰、烟尘集合体组成,其次是少量的矿物颗粒,而沙尘暴高峰期则相反。与沙尘暴发生前后相比,沙尘暴高峰期矿物颗粒的数量百分比(59.31%)和体积百分比(99.39%)有明显增加,而其数量和体积粒度分布则相反。根据该沙尘暴过程中PM_(10)的组成变化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本地污染物清除阶段、新污染物携入阶段、本地新污染物吹入及外来沙尘颗粒减少阶段、沙尘颗粒基本清除阶段。  相似文献   

6.
何敏  李婷  黄艺 《天津科技》2021,(2):80-85
基于西南地区攀枝花市大气监测站5个站点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整理了2019年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019年攀枝花市PM10、PM2.5的质量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2.8±16.2μg/m3和29.2±10.5μg/m3;由PM10与...  相似文献   

7.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长春市区初冬季节(2015年10月)可吸入粒子(PM_(10))的微观形貌并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长春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有: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颗粒及未知颗粒,其中雾霾天气下以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为主。长春市周边及邻近省份地区农业生物质燃烧是初冬季节雾霾天气下PM_(10)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8年1月、4月、7月、10月郑州市城区8个监测站点的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与气象数据,对郑州市城区PM_(2.5)和PM_(10)的时相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区在1月份的PM_(2.5)浓度最高(118.1μg·m~(-3)),污染严重,4月份PM_(10)浓度最高(169.4μg·m~(-3)).通过分析PM_(2.5)和PM_(10)的比值(PM_(2.5)/PM_(10))发现, PM_(2.5)是郑州市城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PM_(2.5)和PM_(10)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M_(2.5)和PM_(10)与气温和露点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PM_(10)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P0.05),PM_(2.5)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r=-0.441,P0.01)高于PM_(10)和气温的相关性(r=-0.311,P0.01).另外,当风速在2~3 m·s~(-1)时,PM_(10)最低;而风速大于4 m·s~(-1)时,颗粒物浓度增加明显,且对于PM_(10)的增加作用更显著.露点温度与颗粒物浓度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当露点温度大于0℃时,颗粒物浓度会随露点温度的增加而降低.2018年郑州市PM_(2.5)与PM_(10)昼夜变化呈双峰型特征;风速与温度的双重作用导致PM_(2.5)浓度先于PM_(10)达到最高值,而空气湿度和露点温度则是造成04:00时颗粒物较低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各月份昼夜时段颗粒物浓度主要受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在各时段中,温度与颗粒物浓度关系最为密切,风速次之,湿度最弱,各气象要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PM_(10)浓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间采集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样品,对其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34.9、121.6、77.9和102.0μg/m^3,PM10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3.2、184.0、140.9和140.5μg/m^3,日均值超标率分别达77.8%和59%.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现很好的相关性,春季粗粒子在PM10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秋、冬和夏季细粒子是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水溶性离子是SO4^2-、NO3^-和NH4^+,大部分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NO3^-和SO4^2-质量比小于1,说明采样期间郑州市大气以固定排放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岳江 《太原科技》2010,192(1):59-61
通过计算并分析大同、榆社两地PM10日际平均值、日平均值、月平均值、季平均值,详细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和时期PM10质量浓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为开展对气溶胶粒子的影响要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 PM2.5和 PM10成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市城区2012年夏季大气对气溶胶进行每日PM2.5和PM10石英膜采样,得到了可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和16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观测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质量浓度为9.58~210.42μg·m-3,平均值102.81μg·m-3;PM10质量浓度为33.75~288.33μg·m-3,平均值159.66μg·m-3.PM2.5和PM10质量浓度都与采样点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质子荧光分析(PIXE)结果显示,S、K、Ca和Fe在PIXE可分析元素中含量较高,在PM2.5和PM10都占89%.且元素Ca、Ti、Sc、Cr、Fe主要存在于粗粒子(PM2.5~10)中,而元素S、Cu、Zn、As、Br、Pb主要存在于细粒子(PM2.5)中.富集因子分析表明,元素K、Ca、Ti、V、Mn、Ni主要为地壳来源,元素S、Cl、Cu、Zn、As、Br、Pb主要来自于人为源.SO2-4、NO-3、NH+43种可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占PM2.5浓度的43.5%,占PM10浓度的25.4%.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汕头市各行政区域子站点2006~2008年各月份空气环境监测要素PM10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宝鸡市区2个不同时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2种不同颗粒物(PM10和PM2.5)中Zn,Pb,Ni,Cu,Cd 5种重金属污染指数(Igeo)及富集状况(EFi),并据此推断污染元素可能的来源,为宝鸡雾霾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宝鸡市监测站院内设采样点进行监测,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评价污染状况,富集因子法(EFi)分析各金属富集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大气颗粒物中5种元素含量排序为:ZnPbCuNiCd,其中Pb,Zn,Cd为严重污染。采暖期Zn,Pb,Cu,Cd在2种颗粒物中的含量高于非采暖期,而Ni的情况相反。富集因子(EFi)表明,Pb,Zn,Cd有很明显的富集,且更容易富集到PM2.5中,相关性分析表明,2个时期2种颗粒物中Cu和Pb的来源不同,采暖期PM2.5中Pb,Zn,Cd的含量与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掌握宝鸡市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粒径颗粒物中5种元素的污染状况,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根据泰安市2004-2007年PM10浓度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得到影响PM10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和气温.分析PM10浓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不同等级的降水对PM10污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小于10 mm以下降水的湿沉降作用要好于10 mm以上的降水,特别是5-10 mm降水,PM10变化量最大,冬季降雨沉降效率最高;春季PM10与风速呈正相关,其他季节则相反;相对湿度小于40%时,PM10浓度与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大于60%时,PM10浓度与湿度呈反相关;春季PM10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5.
粤东三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线监测方法于2009年7月8日至22日在广东省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各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空气质量监测点同步进行PM2.5和PM10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粤东三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低于部分沿海城市;PM10与PM2.5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分别处在上午(6:00至10:00)以及下午(18:00至22:00)两个时间段;PM10与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呈周期性波动,周期约为3~4 d;对于粤东三市区域,PM2.5/PM10为0.5215,说明PM10中细颗粒物含量大于粗颗粒物含量。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10的相互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 Models-3/CMAQ 模拟系统,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 2006 年10 月的大气 PM10 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 获得各城市 PM10 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 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 PM10 区域性污染的格局,广州、佛山、江门、东莞等地是珠三角地区PM10的重要源贡献区域。提出相对敏感系数作为表征外来源影响程度的指标,珠海、江门、中山、佛山等地的 PM10 浓度受到外来源的显著影响, 城市间输送已成为造成珠三角地区PM10污染的重要因素。对重点城市源的合理削减和有效控制, 以及城市群的统一规划、相互协作、联防联控是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PM10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粉尘仪对河南农业大学校园内PM10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PM10的日变化规律及随高度、绿化状况和天气的变化状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为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2)多云、晴朗天气PM10浓度相对较低,阴天时PM10浓度出现峰值,雨天PM10浓度显著下降;3)在一定高度范围内,PM10浓度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增大,越往高空PM10浓度越大;4)丛生灌木结构的PM10浓度明显高于乔木结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到2009年4月对贵阳市三个采样点(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市中心和甘荫塘水泥厂附近)的PM10进行了系统采样,运用ICP-AES对PM10中Al、As、Fe、Mn、Pb、Cd、Co、Cu、Zn、Sb、Ti、V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l、As、Fe、Mn、Zn的含量很高,最高值分别是5809 ng/m3、...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而有机碳气溶胶以及PM10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则主要受一次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择佛山市禅城区具有代表性的6个监测点.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在收集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PM10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并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以控制PM10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