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彦伟  杨慧芹 《科技信息》2007,(27):102-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钢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形式以其重量轻、承载力大、施工简便、布局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体育馆和大型厂房等建筑中.但由于钢结构存在不耐火的致命弱点,发生火灾时极易发生倒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防火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钢结构建筑的火灾特点。钢结构建筑的梁、柱、屋架是建筑的骨架,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幢建筑的安全,它们大都采用钢材,钢材虽然是不燃材料,但其耐火性能很差,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力学指标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承载力和平衡稳定性会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下降。钢结构在温度达到350℃、500℃、600℃时,其强度分别下降1/3、1/2、2/3,在高温条件下其内部应力也会发生改变,使钢结构承重体系出现问题,按理论计算,在全负荷下,钢结构失去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00℃,一般火场温  相似文献   

2.
由于国家政策、钢材生产、构件制作、设计研发、标准规范修订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近几年我国的建筑钢结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材料、新部品、新结构体系不断出现,钢结构设计研发、制作安装能力日益强大,建筑钢结构向多样性、适用性、经济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筑钢材可分为钢结构用钢材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两类。钢材的锈蚀,指其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到的破坏。在钢筋混凝土中,由于钢筋的锈蚀,将使混凝土的保护层膨胀出现裂纹,严重时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钢筋脱离,使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损失或完全丧失,危急结构的安全,因此钢筋的锈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也创新不断,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出现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新近兴起的许多大型建筑中都采用钢结构进行施工。钢结构以其机械化、组织好、弹塑性和韧性优异、承载力和抗震结构佳广受施工单位欢迎。但是,建筑钢结构技术中的缺点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对于钢结构的材料本身就存在着缺陷,钢材的耐腐蚀性很低,一旦受损质量便得不到保证。而且钢材的耐火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都有待提高。从以往大量的建筑事故中我们不难看出,钢结构的引以为傲的高强度却正引起了钢结构由于截面过小而导致的建筑稳定性差的问题。我们在施工建设中仍然要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措施改善钢结构建设技术。本文就亲身实践经验论述一下钢结构建设的设计以及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5.
楚峰 《科技信息》2007,(9):114-114
一、概述过去,我国钢材年产量较低,建筑行业一直限制钢材的使用,提倡大力发展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因此民用钢结构一直发展缓慢。总体上看,多层钢结构的开发还处于启动阶段。本文在对已有的示范工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着寻求受力合理、用钢量低的原则,对多层民用建筑中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因此,高强度钢材便应运而生,并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站在如何提高钢稳定设计角度,结合钢结构设计和钢结构体系,从“钢体结构体系的优势和劣势,钢结构体系稳定性研究存在问题,钢结构稳定设计基本构架和设计流程特点,钢结构体系稳定性设计问题的研究和数值控制方法”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在建筑结构中提高钢体结构稳定控制过程,为对钢型结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因此,高强度钢材便应运而生,并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2001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正式列入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钢结构住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钢结构的优点及其在住宅上的应用,期望对工程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基于ANSYS的OOP技术进行门式刚架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轻钢结构在施工周期、结构适用性上与传统建筑产品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对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来说,因其节省钢材而被广泛使用,但是不合理的建筑尺寸往往会导致结构用钢量的增加,所以结构的轻型化对该类型建筑结构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有限元理论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对某工业厂房门式刚架进行实例分析,结构优化数学建模并作了结构分析,得出了结构优化次数、结构用钢量及截面尺寸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优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钢产量已名列世界第一,国家相应提出了“积极用钢”政策,因此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钢结构抗火性能差,火灾教训也非常深刻,如“9.11”事件中世贸中心的迅速倒塌。由于问题的复杂,目前对钢结构的抗火设计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尤其我国起步较晚,钢结构抗火设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针对抗火设计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在比较中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文章分析了钢结构稳定设计遵循的原则以及钢结构稳定设计特点,并提出钢结构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阮学文 《科技资讯》2006,(19):210-211
随着我国钢产量和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建筑技术政策的转变,近年来钢结构建筑,尤其是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介绍了我国轻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论述了其结构体系的开发、研究以及结构体系特点和维护结构、技术特点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1.钢结构的防腐蚀措施(1)耐候钢:耐腐蚀性能优于一般结构用钢的钢材称为耐候钢,一般含有磷、铜、镍、铬、钛等金属,使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以提高耐腐蚀性。其低温冲击韧性也比一般的结构用钢好。标准为《焊接结构用耐候钢》(GB4172-84)。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认为钢结构建筑是最安全的建筑,其实由于钢材不耐高温,很容易受到火灾的侵袭二破坏,特别是其节点部位置易发生破坏。对于半刚性的节点连接进行耐火试验,得出加强半刚性节点的出发点和一般措施,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伟 《科技信息》2010,(7):323-323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是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效组合,充分体现了钢结构的抗拉性能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能,使结构受力处于良好状态,各种材料性能得到充分利用。因为减少了构件尺寸,增大了使用空间,并且建筑上美观、轻盈,一改“肥梁、胖柱、重楼盖”的老旧结构型式。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文章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在厂房中的应用,以及施工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钢产量的大幅提高,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日渐广泛,而钢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许多优越特点正逐渐被重视,这也是钢结构工程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建筑技术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以往限制使用钢结构转变为积极合理推广应用钢结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钢结构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国良  周继锋 《科技信息》2012,(24):372-372
目前对于钢结构工业厂房,钢屋面结构做法多种多样,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得钢材用量相差较大,观感也各不相同。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全钢结构厂房屋面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并进行了多种屋面结构方案的分析比较,确定出最佳方案,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领域,钢结构工程的优越性越来越来被人们所认同,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作,国家建筑技术政策由以往的限制使用钢结构转变为积极合理推广应用钢结构,从而大大推动了建筑钢结构的快速发展。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陆续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建成几十栋高层钢结构建筑,九十年代又在大跨度空间结构、轻型钢结构建筑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实或证明,钢结构工程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结构抗震性能好、施工快、建筑造型美观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对钢材需用量同其国民经济产值有明显对应关系,钢材重新被确认为材料支柱。原因是经过高技术改造,钢铁工业发生了根本变化,推出了很多性能优越的“高技术钢材”,促进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微合金钢就是这些“高技术钢材”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在过去十年,我国针对大型露天矿重型设备、高压输送管线和制造运输集装箱需要发展微合金钢的经验表明,它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生产的高经济效益钢材。展望21世纪,微合金钢由于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技术发展深度,在我国高压输气管线、造船和建筑钢结构方面还会有进一步发展。应列为创新项目,重点扶植、注意跟踪、及时开发,以带动钢铁工业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