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李嘉宝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2,(4)
在契诃夫创造的“知识分子”系列中 ,有一类人物与“沉闷”一族形成鲜明对比 ,那就是一些被当作“狂人”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思想界的先驱、时代的精英 ,契诃夫对他们的态度不是“批判”而是“肯定”。 相似文献
2.
3.
4.
“奴性”思想是长期封建社会对中国人民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虽经多次“革命”洪流的洗礼,仍然在现代中国人身上若隐若现。进入新世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从“奴性”思想的由来着笔,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提出破除四个“万能论”,树立“独立思考,以真理为衡”的观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实现新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中的“小人物”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小人物”一般是为本地区带来现实利益的历史人物、与本族繁衍有关的氏族祖先或文化祖先、具有职业特长的人物及某些特殊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这种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7.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接着具体分析了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0.
王作新;王野飞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Z2):124-126
关于"籭""簁"与"篩"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或以为"簁"与"篩"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或以为"籭"与"篩"是异体字,或以为"籭"与"簁"是异体字。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籭"与"篩"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篩")。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4.
罗克凌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8-112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5.
“商战”思想是早期维新派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要求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的思想。就“商战”思想的整体而言,它已经具备了“国货”思潮的基本内容,因此,“商战”思想是“国货”思潮的一部分。但是早期“商战”思想只是当时极少数先进人士的思想,面窄、影响小,不具有普遍性。相比之下,“国货”思潮具有普遍性,是大众的思想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讲,“商战”思想只是“国货”思潮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张细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1):53-56
在史铁生小说中,"务虚"是其造艺的本体、表象亦手段。探讨生命存在的"务虚"主题与突破常规视阈的"务虚"视点同构,具体表现为:呈现为"我"与印象之悖论的"我"的视点;穿越生与死的亡灵视点;由有限维度走向"无极之维"的视点越界。"务虚"视点的运用,既是结构与文体上的需要,更由作者与世界的原初联系决定。它将作者"务虚"的生命世界与艺术世界同一架构起来,作者由此视点走向生命之惑的问与路;循此视点,文本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起来,读者也走向那问与路。其人其作既在世界之外,自成一界;又自由无界,无限生成。 相似文献
17.
杜早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4):5-7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只有将真善美都纳入到价值思维的框架中,即在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价值旨归意义上,才能达到三者的统一。真美的思维在本质上亦即是价值意义的善思维,三者统一于善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课时压缩,师生均需在学以致用方面动脑筋;而正确处理每一理论部分前的引导内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何建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20.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诗中关于自然的意象千千万万。本文就选取其中一意象——“鸟”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比较来说明两位诗人诗中所描写的不同的“自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