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海丝"不仅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代重现,它所包含的文教交流的意义丝毫不弱于经贸往来。海峡两岸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根据地,两岸之间的文教合作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国际发展至关重要。"新海丝"倡议下两岸文教合作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这为两岸的文教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一是给两岸经济发展带来商机,增强两岸合作驱动力;二是可以减少两岸文教合作中的政治影响,促进两岸文教合作纵深推进;三是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复和传承;四是有利于两岸之间消除偏见,寻求认同;五是有利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在"新海丝"架构下,两岸文教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将进一步丰富与创新,促进两岸文教软实力的增强。两岸合作打造文教软实力的路径选择可从几方面入手:一是两岸文教部门借助"新海丝"倡议,签订文教合作官方协议;二是推动两岸文化企业贸易合作,加强文化认同与融合;三是开展多渠道的文教交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四是拓宽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内容,促进两岸高等教育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时事概览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依据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关于“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7年4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直航、教育、旅游观光”。这是国共两党继去年4月举办两岸经贸论坛、10月举办两岸农业合作大型系列活动后,又一次重要的交流与对话,是国共两党再次携手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ECFA的签署及其积极效应 受两岸政治问题的干扰,海峡两岸一直都处于自发性、功能性的经贸交流状态,未能签订任何形式的经贸协议。未能建立任何形式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岸经贸交流的健康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增长引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日益崛起,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闽台两地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福州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已经成为推动两岸交融特别是闽台融合的助推器。海交会作为大陆最早举办、规模最大的两岸经贸展会之一,在推动福州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该文在总结海交会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知名的会展举办模式和海交会所处的客观环境,提出基于闽台融合背景下的海交会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大三通”实施后,两岸经贸规模持续扩展,两岸间物流市场需求也快速增加.两岸物流业优势迥然各异.大陆物流业可以通过合作来提升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台湾地区物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来扩展服务市场范围,提高竞争力.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是两岸物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优势互补是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出发点.两岸物流业合作将以互利共赢为原则,采用基于优势互补基础上的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发展的优势以及目前闽台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闽台两岸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深化合作、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岸农业贸易合作、旅游经贸合作等方面提出闽台经贸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岸联系,加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立足于这一思路,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0年来,她作为祖国大陆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20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推动厦台两地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对台经贸成绩斐然.然而,随着两岸加入WTO,厦门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将面临诸多新的情况,如何在WTO的框架下,加强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厦门对台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两岸经贸互动与大陆台资的发展1.两岸经贸互动的发展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和通商倡议的推动与影响下,台湾当局也相应调整了一些政策,特别是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由台胞和台商直接参与的两岸经济、贸易与科技合作快速发展,冻结了近40年的两岸经贸逐步呈现出互动的良好态势。1993年4月,海协会、海基会首次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的多次会晤与协商,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为两岸构建了一条相对正规的交流渠道。1997年4月厦门、福州与台湾高雄港间开始试点直航,两岸航运联系有了突…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地方经济是其办学宗旨之一,财经类专业作为大文科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化,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两者有机结合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文章从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经贸类专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专业+创业"融合式经贸类专业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该融合式高职教育模式的具体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的海峡两岸交流的过程中,经贸交流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核心因素。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如何改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长久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迈向新纪元。福建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拓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领域,积极学习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了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闽台高校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做出新的努力。本文归纳了当前正在进行的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七个类型项目,提出了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八个困难和问题,提出当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机遇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对台经贸先行区域,闽台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ECFA的签署为闽台金融机构互设、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共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实验区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和平台。但后ECFA时代,闽台金融合作也将面临区域竞争增强、开放程度差异以及监管难度增加等挑战。福建应以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斐婷 《长春大学学报》2013,(3):260-263,269
从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两岸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其根源是台湾当局限制性的经贸政策造成的不对等经贸格局。通过对共同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认为共同市场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只有从实现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的自由流动角度去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两岸经贸才能有效整合,两岸经济才能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亢霖 《世界博览》2008,(24):27-30
如果暂时放下政治纷争,进入经济领域,两岸之间便会有说不尽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即便是"台独"分子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描述的是两岸之间在经济方面水乳交融的联系,在经贸领域更加密不可分的趋势,那么它不仅描述着一个现状,更意味着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从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两岸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其根源是台湾当局限制性的经贸政策造成的不对等经贸格局.通过对共同市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认为共同市场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只有从实现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的自由流动角度去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两岸经贸才能有效整合,两岸经济才能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现状分析,提出两岸共同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对大陆长期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两岸经贸开放度不对称.运用RCA指数对两岸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大陆和台湾的优势产品类别不同,两岸进行的是互补性贸易,台湾当局不应该以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对两岸经贸实施限制,两岸共同市场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自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大陆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往增多,两岸聋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虽然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聋人所使用的手语却并不相通,直接造成了两岸聋人交流的障碍。本文通过两岸手语发展历程的比较,探求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以利于两岸手语学习者理解大陆手语与台湾手语,为两岸聋人的交流、相互理解起到推动作用,进而促进两岸手语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近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台湾职业教育的视角、问题与挑战、产生的影响、社会氛围、催生民间驱动商业机会等特点,结合中国大陆加快一流大学和学科创新建设,由此分析两岸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两岸交流具有良好的和平机遇,在此背景下研究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效应、面临的差异路径,对于推进社会整体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梳理赴大陆台湾青年的蜕变,以在两岸社会结构背景下青年发展的参与为视角,提出资源合作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