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冯国安 《科技导报(北京)》1999,(8):31-33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如何治理好黄河,是许多专家学者乃至举国上下,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集思广益,多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探讨,很有必要。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意见。一、快速抓好水土保持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有二:一是下游防洪问题一直严峻;二是下游断流现象,日趋频繁。面对此两大问题,人们的议论和正在实施的对策也不少,如:开展水土保持、建立生态农业、进行南水北调、做好水资源调度与保护、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加高加固防洪大堤、疏挖河道等等,并且有些方面在实际行动上,已年复一年付出过很大努力,但目… 相似文献
3.
淤地坝系水资源系统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相对稳定坝系的特点,阐述了坝系水资源系统分析的思路,分析了数学模型的适用形式,并建立了坝系水资源系统分析数学模型,作为坝系水资源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对黄土高原区坝系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絮凝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而在河口海岸动水环境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变化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待完善的研究课题。利用长江口北槽现场悬沙样本开展了系统的室内絮凝实验。采用粒径分布与有效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水流紊动、盐度和悬沙浓度等不同絮凝因子条件作用下对长江口北槽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紊动剪切率对絮凝体粒径作用为先促进后减小,临界值出现在23. 09 s~(-1),此时最大有效粒径为50. 26μm;而悬沙浓度会抑制絮凝体生长;同时长江口北槽悬沙的絮凝饱和盐度要大于高岭土,约为14. 4 ppt。 相似文献
5.
在古地磁学研究中,精细粒径磁性样品中能否提取有效古地磁信息是古地磁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一问题,应用MERRILL软件对30 nm、60 nm、88 nm、150 nm截角八面体磁铁矿颗粒进行多次微磁模拟,发现:1)在常温下单畴(single domain,SD)、易轴指向单涡(easy-axis aligned single vortex,ESV)颗粒具有较高且稳定的矫顽力,而难轴指向单涡(hard-axis aligned single vortex,HSV)颗粒则存在波动; 2)温度变化情况下,SD、ESV颗粒依旧保持较强的热稳定性,而HSV颗粒依旧存在波动。据此,推断SD结构与ESV结构磁铁矿颗粒可以作为古地磁学研究的良好信息载体。总之,该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良好载磁颗粒的粒径范围,从而提高了有效古地磁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在对朱家尖岛南沙海滩的沉积环境、动力条件、地形地貌进行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波能流公式对海岸的沿岸泥沙运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邻近的海岸基岩风化侵蚀产物;受海岸波浪、潮汐、潮流等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海滩剖面地形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侵蚀、冬季淤积;海滩东侧侵蚀、西部淤积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沿岸输沙密切相关;沿岸输沙计算结果显示各岸段沿岸净输沙量平均值介于43.85×103~172.77×103 m3/a;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主要由ESE、SE向的入射波所致,自南向北的沿岸输沙由S向入射波所致,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滩影响的情况下,沿岸输沙在海滩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大兴南海子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粒径φ0.246mm、泥沙在含沙质量浓度为5、10、30、50g·L-1对磷的吸附过程,以及细砂(0.147~0.246 mm)、极细砂(0.074~0.147 mm)、粉粒(0.038 5~0.074 0mm)和粉粒粘粒混合物(≤0.038 5mm)4种粒径泥沙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磷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比较理想地反映南海子泥沙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R20.98),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泥沙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排序为:粉粒黏粒混合物(0.107mg·g-1)、粉粒(0.096mg·g-1)、细砂(0.095mg·g-1)、极细砂(0.051mg·g-1)·pH值对极细砂、粉粒、粉粒黏粒混合物影响相似,pH值为4~10之间,吸附量变化不大,在pH10时,吸附量降低,pH4时,吸附量升高.在磷初始质量浓度ρ01.2mg·L-1时,随着泥沙质量浓度增大水溶液中磷吸附的绝对量升高,从最大吸附容量(Xm)来看,单位质量泥沙吸附磷量降低,泥沙之间对磷的吸附存在竞争且与磷初始质量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变化下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泥沙颗粒表面孔隙特征分析实验与硝酸铜吸附实验,分析比较干净态泥沙与原状沙的界面作用规律,说明水环境变化下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特征。采用物理化学吸附仪分析泥沙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实验结果揭示干净态泥沙表面孔隙结构丰富,表面形貌较原状沙复杂。铜离子吸附实验结果给出干净态泥沙与原状沙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854与4.525 g/kg,吸附/解吸速率分别为1.511与5.652,表明了原状沙界面作用能力高于干净沙。水环境变化造成污染物在泥沙颗粒表面的吸附与聚集,改变了泥沙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而生物膜与腐殖质的存在增强了泥沙颗粒的界面作用能力,界面作用特征由物理吸附作用转变为化学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以小河沟流域的花梁淤地坝坝控流域为研究对象,收集坝控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资料,在分析原有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土壤侵蚀强度的基础上,基于RUSLE模型对坝控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不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造成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的主要原因.梯田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效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花梁坝坝控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最优配置方案为:3°以内的平坦地作为耕地,草地分布在3°~7°的缓坡地,7°~25°的坡地作为梯田,其余坡地作为林地;在最优配置下,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102 8×10~5 kg/(km~2·a),淤积年限内各年份的土壤侵蚀模数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最大减蚀比为93.48%(1980年),最小减蚀比达到47.52%(1976年).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坝控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河口八大口门海域为研究区域,选取在伶仃洋采集的174个浅底层泥沙样本.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泥沙分为三级,然后利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泥沙输运扩散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以虎门和磨刀门的泥沙浓度较高,细颗粒泥沙在洪奇沥出口下方和淇澳岛形成了高浓度区,而且细颗粒泥沙的输运距离较远.从水动力及泥沙分布特征分析,模拟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淤地坝淤积信息的小流域泥沙来源及产沙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土丘陵区王茂沟流域关地沟3号淤地坝29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以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壤中137Cs的测量,结合淤地坝修建、运行历史资料及次降雨资料,估算了坝控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和坝控流域不同时期的侵蚀产沙强度。研究表明,沟间地是该小流域泥沙主要来源,该流域泥沙的70%源自沟间地;坝控流域1959~1987年期间,年侵蚀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阿鲁科尔沁沙地鸟类区系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沙地的鸟类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39种,隶属于15目36科83属.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78种,旅鸟38种,冬候鸟2种.繁殖鸟中古北界种类89种,占繁殖鸟总数的88.9%.该地区处于东北区和蒙新区过渡地区,鸟类区系反映出东北区、蒙新区成分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对湖南桑植龙潭坪、石门壶瓶山长果安息香种群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群落的区系,比较了两地长果安息香分布核心样地的生境、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两个样地共出现维管植物82科153属229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1属16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74科141属211种;(2)长果安息香区系成分复杂,科级与属级地理成分热带性质较强;(3)长果安息香群落垂直结构复杂,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4)样地植物种类丰富,灌木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 相似文献
14.
15.
冯国安 《科技导报(北京)》1994,(4):18-21
“坝系农业”值得研究“DamSystemAgriculture”IsWorthResearchinginto¥//冯国安(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水局,总工程师郑州450003)编者按本刊1993年第8期上刊出康晓光《坝系农业─—治黄之本》一文后,引起了科技... 相似文献
16.
查干诺尔湿地的鸟类区系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5~6月和9月,2002年6月和9-10月,对内蒙古查干诺尔湿地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录得鸟类116种,隶属于14目31科.其中留鸟11种,夏候鸟86种,旅鸟19种.繁殖鸟共97种,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83.6%.灰瓣蹼鹬(P ha laropus fu licarius)为内蒙古鸟类新记录.该地区的鸟类区系组成以北方型种类为主,共有88种,占繁殖鸟总数的90.72%.除古北型和全北型种类外,该地区的鸟类区系以中亚型和地中海-中亚型种类为主,反映出蒙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而造成的。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是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根据自然规律所创造的弥补人类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有效方式,它不仅为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为减少入黄泥沙、减少沟道的自然侵蚀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选取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探索流域地表径流、地下水、降水和土壤水等各种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为研究淤地坝淤积规律和坝控流域中淤积的水沙分布规律提供基础。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淤地坝淤积体中土壤水的分布和来源:土壤水的组成中天然降水的含量始终不大;土壤水从浅到深的赋存规律由\"较为平均分布、以地表径流为主\",逐步变成\"地下水为主、地表径流为辅\"。结合在纵深方向上的土壤水份分布情况,发现土壤水含水量的变化和同位素的变化存在相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实验测量5种标准火烟颗粒分布变化,联合Moment法和FDS对火灾烟雾运动的模拟,实现烟颗粒粒径分布动态变化的预测.对正庚烷试验火(TF5)烟雾颗粒分布模拟中,烟颗粒数总浓度的衰减趋势与实验结果一致,比不考虑凝并和凝并系数为定值时的结果更合理.模拟烟颗粒几何平均粒径缓慢增长,分布展宽,在前300s内,粒径分布参数变化很小,呈自保趋势,与实验一致.烟颗粒的凝并速率对初始几何平均粒径、初始总浓度和不规则的形貌更敏感,烟颗粒数浓度的衰减随凝并系数增大而加快.热释放速率和初始烟颗粒几何平均粒径的确定决定烟雾浓度的量级和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