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故障—风险—灾害”的统一评价学说,对9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灾害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作者不仅分析了城市“雷、水、风、火及新致灾源”五大灾害风险集合,还重点指出了现状城市灾害研究方法、减灾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并强调遵循以城市综合减灾为核心的“软与硬”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决策框架,从而探索了系统的减灾模型论及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承灾体,一旦遭受灾害影响其损失也是巨大的。综合防灾是近年来我国城市防灾建设的新理念,强调建立能够统一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及应急的思路。针对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性质、内容和编制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编制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分析现状—灾害识别及分析—风险评估—规划对策—规划管理"的编制流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灾害事件对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影响程度和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大。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增强城市应急反应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举办奥运会期间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首都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道路交通作为城市的生命线,不但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城市防灾减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保驾手段。北京作为一个拥有1100余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交通需求旺盛。截至2004年1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14.9万辆,其中私人小客车95万辆,占全市机动车的44.2%;机动车驾驶员总数32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加上大量外地进京车辆,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十分沉重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综合防灾理论研究视角,在明晰山地城市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与空间形态、交通道路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研究方向的关联性.结合当前山地城市灾害发生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提高人居环境的健...  相似文献   

6.
2008年北京申奥的成功留给城建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加大建设力度及规模,更要提高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及水平.北京奥运安全减灾建设是实现奥运"三大理念"的科学保障,从此种观点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综合减灾规划战略的思路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海中山环路沿是城市灾害的高发区,城市综合灾害的诱发和灾损后果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有控制约相关关系,为防灾减灾目的,应用模糊矩阵数学方法对中山环沿圈的12个统计小区,选用13个相关因子进行复合生态总体综合评价,评价结论很差和较差的6个小区是灾害重点防治小区,并提出了复合生态因子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铁路“自然-技术灾害”严重,减灾任务繁重的实际,提出以铁路灾情研究、铁路减灾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科学定位,铁路减灾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铁路减灾的决策分析与规划、铁路减灾的组织与结构、铁路减灾评估为内容的中国铁路减灾管理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渍涝灾害防治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暴雨、地势低洼是形成武汉市渍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其防治的战略措施是:强化综合防灾的意识,开展渍涝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加强防治渍涝灾害的综合管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排水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强化综合减灾的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试图从科学管理在减灾中的作用全力探索科学减灾管理对策,以便增强全民的减灾意识,提高减灾能力,维持生态平衡,这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部分市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安全方面的措施长沙市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个别地方和少数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强化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永州市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四大三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综合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中山环路沿圈是城市灾害的高发区.城市综合灾害的诱发和灾损后果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有控制制约相关关系.为防灾减灾目的,应用模糊矩阵数学方法对中山环路沿圈的12个统计小区,选用13个相关因子进行复合生态总体综合评价.评价结论很差和较差的6个小区是灾害重点防治小区,并提出了复合生态因子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但资源贫乏,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等一我命运攸关的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人类再一次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城市在新世纪的门槛面前又一次接受严峻的选择,城市的未来发展必须把创造美好,舒适,便捷,公正,安全的生存环境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世界,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战略上,国务院早在1993年批复的《北京总体规划》(1992-2010年)中指出:北京是一个设防城市,要在2010年前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以确保首都安全,从北京城市防灾问题出发,结合北京城市建设实际,交流有关研究体会,旨在为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学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城市灾害与绿地减灾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城市化观测资料和研究文献,分析了西宁市城市化现状城市灾害,并从防灾减灾角度提出了绿地在城市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年10月1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9日下午主持召开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研究重点已由基本问题转入韧性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等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提出城市韧性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并从系统性、实效性、制度性3个层面提出中国城市韧性研究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韧性;防灾减灾;韧性框架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综合减灾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衡东县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洪水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基于灾害系统论观点,综合分析得出,复杂的孕灾环境是衡东县洪涝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暴雨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是洪涝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则放大洪涝灾情。为此从人类行为角度入手,提出了工程减灾与非工程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对城市灾害风险系统构成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简要分析,概要总结城市灾害风险现状,提出现代城市减灾救灾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基于此构建城市减灾救灾联动模式和机制,最后以苏州市为例介绍上述模式近年来在该市的实践效果,并提出今后进一步完善的计划与设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机构分散,防灾法规体系不完善,防灾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设立城市灾害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综合防灾法律体系,构建和充实城市综合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城市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