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刚 《科学通报》1982,27(9):546-546
LaNi_5由于具有独特的可逆吸氢性能,因而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中一种最有希望的储氢材料,近年来,无论对其吸氢能力、表面结构以及氢在LaNi_5氢化物中的位置等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且,LaNi_5中的氢是以原子态存在的,具有较高的催化加氢活性,因此,也引起了国内外催化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关于LaNi_5表面性质的研究,文献上已有关于LaNi_5表面组成随充氢次数改变的报道,本文介绍用XPS研究LaNi_5在氢气氛中加热处理时表面组成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解思深 《科学通报》1983,28(3):144-144
RM,型(R为稀土元系,M为过渡族元素)贮氢材料作为固体能源材料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探索新型贮氢材料,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性能和贮氢机制诸方面。根据替代元素对LaNi_5-~xM_x的贮氢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本文研究了LaNi_5-Ga_x(x≤4)截面的相平衡关系和某些合金的贮氢性能及低温比热。  相似文献   

3.
自然信息     
新型储氢合金日本工业技术院大阪工业技术试验所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微包囊新型储氢合金,它是采用湿法无电解镀在LaNi_5,M_m Ni_(4.5)Mn_(5.0)(M_m是稀土金属的混合物)等稀土合金和TiC_(0.5)Fe_(0.5)等钛系合金的粉粒表面  相似文献   

4.
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高、镁资源丰富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固态储氢材料.然而其吸放氢焓值高且氢在镁氢化物中扩散系数低,导致吸放氢温度过高、吸放氢速度缓慢,限制了其在氢能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针对国内外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归纳了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方法,重点阐述了合金化、催化剂添加、纳米化、氢化物复合对镁基储氢材料吸放氢热/动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物相变化、吸放氢机理的影响.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孙艳  周理  苏伟  周亚平 《科学通报》2007,52(3):361-365
由于氢对可再生能源与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重要性, 储氢研究备受关注. 吸附是压缩气体的有效途径, 因此被用于开发储氢技术. 但在有工程意义的温度下氢是超临界温度气体, 其吸附机理与临界温度以下气体不同. 本文阐释了为什么在临界温度以上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及其对储氢研究的影响. 尽管有赞成和反对的不同意见, 理解超临界温度吸附机理对于储氢材料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该机理表明, 无论是何种新奇材料, 只要其储氢原理基于吸附, 一定不能满足车载储氢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全、高效、经济的氢储存技术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相对于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化储氢,通过氢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固溶体或氢化物的固态氢储存由于其好的安全性和高的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氢储存技术。为了满足车载氢源系统重量储氢密度大于5%的要求,目前发展中的高容量储氢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铝氢化物、硼氢化物、氮氢化物和氨基硼烷化合物。作者简要综述了最近几年这些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材料的储氢容量、吸放氢反应热力学、吸放氢反应动力学和吸放氢机理以及成分调变、催化改性和尺寸效应对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纳米碳管与氢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会明 《自然杂志》2000,22(5):249-253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化石能源渐趋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人类在21世纪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氢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是解决城市大气污染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国科学家均在致力于研究高储量的储氢材料与系统,最有潜力者被认为是纳米炭材料的吸附储氢.高纯度单壁纳米碳管的合成是应用的基础和关键,我们采用氢等离子电弧方法,大量制备出高纯度的单壁纳米碳管,并全面开展储氢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单壁纳米碳管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储氢材料,可能在氢能源的应用特别是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延兴  公茂琼  周远 《科学通报》2019,64(25):2654-2660
如何安全、高效、经济地储存氢气已成为氢能利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传统储氢手段,如室温高压储氢、液化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存在或储氢密度低、或液化功率高、或需高温加热再生释氢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在氢气临界压力之上的低温高压储氢方式,可在压力不必太高,温度不必太低的情况下实现储氢释氢过程.分析发现,综合储氢密度及储氢能耗, 3种物理储氢方法优劣为:低温高压储氢室温70 MPa储氢液化储氢;在储氢压力10 MPa以上存在单位储氢能耗下的储氢密度极大值.本文推荐低温高压储氢参数为:50 MPa,100 K;45 MPa,100 K; 40 MPa, 90 K; 35 MPa, 80 K; 30 MPa, 70 K,其储氢密度在62.3~65.3 kg/m~3之间.  相似文献   

9.
RENi_5电子结构与吸氢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宁 《科学通报》1995,40(24):2234-2234
由于LaNi_5具有比液态氢,甚至固态氢电大密度的贮氢能力,较低的平台压和较好的活化能力,被人们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贮氢合金之一.但是纯La价格昂贵,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用混合稀土(99%为La,Ce,Pr,Nd)来代替La.然而实验发现,用混合稀土特别是Ce代替La后,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大下降,合金的吸氢平台压剧增了几十个大气压,活化能力也大大下降.由于RENi_5(RE=La,Ce,Pr,Nd)的原子结构相同,RE原子半径相差极小,仅仅用  相似文献   

10.
周国治  李谦 《自然杂志》2011,33(1):6-12
金属和合金的吸放氢反应是储氢材料进行的基本物理化学反应。它应服从基本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为此,想要改善储氢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的储氢材料就需要对此过程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作深入的研究。通过热力学和相图能估算储氢的能力,预估吸放氢的可能温度,但要使储氢材料变得切实可行,还需要靠动力学方面的工作。笔者从热力学和相图入手,研究了储氢材料的特征,分析了传统的动力学处理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新的动力学模型,从而将为寻求新型的储氢材料提供有效的工具。笔者还总结了从实验上探索的一些新型储氢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戴守愚 《科学通报》1984,29(10):595-595
LaFeNi_4是一种贮氢材料,Van Mal、三沢俊平等人进行过研究,我们曾用不同的活化工艺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并进行了Mssbauer效应的研究。关于稀土-过渡族金属AB_5型贮氢材料的Mssbauer效应研究,Rummel等人用(61)Ni源研究了多次氢化循环处理对LaNi_5的影响,其余的大部分工作是用稀土源作的。本文报道我们用~(57)Co源对LaFe_(0.9)Ni_(4.1)所作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氢能是优势显著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氢能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支持、鼓励制氢、储氢、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氢能产业已经进入快车道.在氢能全产业链中,氢储运环节成本占比高达30%,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技术、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氢储运技术发展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物理储氢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商用的存储技术,其中高压气氢储存具有氢充放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低温液态储氢具有体积能量密度大、加注时间短等优点.氢的输运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交通工具搭载氢储罐运输,其中管道运输是满足未来巨大氢能需求的有效途径.高压气氢储运和低温液氢储运是较为成熟且具有规模应用潜质的技术.本文从储存技术原理、储存设备、运输方式、应用情况以及安全标准等方面对高压和液化氢储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氢储运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氢储运技术发展的建议,展望了氢能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任建伟  廖世军  刘军民 《科学通报》2007,52(14):1620-1624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LaNi4.8Sn0.2/CNTs和NdNi4.8Sn0.2/CNTs两种复合材料, 在室温、1.0 MPa氢压下, 分别可获得2.96%和2.88% (质量分数)的储氢量. 在相同条件下, 该储氢值为MNi4.8Sn0.2(M = La, Nd)合金粒子储氢量的3倍, 此结果可归因于合金粒子与纳米碳管(CNTs)之间的协同作用. 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 合金粒子粒径在30 nm左右且较均匀地分布在CNTs载体上. 储放氢实验显示, 两种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储氢稳定性, 经历100个吸放氢周期后, 其储氢降低率小于6%; 同时, 材料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戴守愚 《科学通报》1983,28(8):464-464
RB_5型稀土与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是优良的磁性材料与贮氢材料,对它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LaFeNi_4是其中之一,它具有优良的氢海绵特性。Van Mal、三沢俊平等曾对它进行过研究,我们曾用不同的活化处理工艺,获得了与他们不同的结果。对于LaNi_5型材料过去人们用希土源进行过Mssbauer效应的研究,但是用常见的~(57)Co。源对它们进行Mssbauer效应的研究尚少有报道。下面我们探索用~(57)Co源对LaFe_yNi_(5-y),进行Mssbauer效应的研究,并辅以X射线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寻求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而氢能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能量载体之一。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最主要形式,其中车载储氢需要更轻便、紧凑和经济的体系来取代高压气体储氢装置。作为最具潜力的固体储氢体系之一,镁基储氢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阻碍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同样难以克服。文章通过介绍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机理,阐述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对其实际应用的制约及成因,归纳了当前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包括主要的组织调控和材料改性方法,并对镁基储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寻求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而氢能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能量载体之一。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最主要形式,其中车载储氢需要更轻便、紧凑和经济的体系来取代高压气体储氢装置。作为最具潜力的固体储氢体系之一,镁基储氢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阻碍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同样难以克服。文章通过介绍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机理,阐述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对其实际应用的制约及成因,归纳了当前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包括主要的组织调控和材料改性方法,并对镁基储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气候和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亟需寻找合适的可替代能源.在众多新型能源中,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燃烧无污染、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可以为燃料电池提供高效稳定的动力来源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将其安全高效的储存是氢气应用于车载燃料电池的技术瓶颈.硼氮氢类化合物由于具有储氢密度高、释氢条件温和等优点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氨硼烷(ammonia borane,AB)为代表性化合物,其含氢量高(19.6%,质量百分比)、热稳定性适中、释氢温度低,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型储氢材料之一.氨硼烷中的一个正氢被金属原子取代后形成的金属氨硼烷(metal amidoborane,MAB),可以有效抑制硼吖嗪的生成.研究者们对这类储氢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改进其性能,降低释氢温度,缩短诱导期,减少挥发性有害气体硼吖嗪、氨气、乙硼烷的生成.本文从氨硼烷结构中特殊的双氢键入手,总结了氨硼烷的合成方法,并详细综述了添加剂对氨硼烷和金属氨硼烷释氢性能的影响,介绍了氨硼烷的再生以及在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氨硼烷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氢是一种热值很高的燃料。燃烧1千克氢可放出62.8千焦的热量,1千克氢可以代替3千克煤油。氢氧结合的燃烧产物是最干净的物质——水,没有任何污染。未来最有前途的燃料电池也主要是以氢为能源。不过,氢能利用目前还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制氢方法,二是储氢方法。传统储氢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19.
梁敬魁 《科学通报》1985,30(15):1144-1144
结合研究Si对LaNi_5的组分替代和对贮H_2性能的影响,对La-Ni-Si三元系的相关系进行了探讨。在20at%La,40at%Ni和Si的成份附近存在一三元化合物LaNi_2Si_2。本文用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测定了这一化合物室温相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氢化镁(MgH2)是一种具有高储氢容量(7.6 wt%)的固态储氢材料,但其热力学稳定性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广泛应用.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MgH2储氢性能的积极影响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可.本文采用简便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纳米空心球结构的TiO2@V2O5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添加12 wt%TiO2@V2O5后,MgH2的起始解吸温度显著降低至204℃.在100℃条件下,MgH2在15 min内吸附4.21 wt%的H2,在300℃条件下释放6.18 wt%的H2,MgH2的活化能从142.78 kJ/mol降低到86.47 kJ/mol.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结果表明,MgH2的氢解吸活化能从197 kJ/mol降低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