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2.
宗教旅游本质上是以游客为中心的相关行为主体在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宗教旅游场域中进行的一种神圣与世俗的双重再生产活动。这种双重再生产包括神圣的世俗化生产与世俗的神圣化生产。在宗教旅游场域中互动的行为主体之间不仅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从整体上归结为一个大写的"人",与宗教旅游场域中无处不在的神圣因素进行互动互构,从神圣因素中里获取资源,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犹太人的人生追求中,信仰和皈依上帝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途径,也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最高标准。这一点类似于基督教。另一方面,犹太人的人生哲学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着颇为相似的世俗性特点。因此,犹太人生哲学表现为超越与世俗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4.
"家"、"角"为古今常用词,在古代有多个读音与意义。"家"有四音,本义为名词。《说文》:"家,居也。"而依段玉裁说"家""乃豕之居",即猪圈,引申为"人之居",又引申指家庭主要成员等。而"角",《说文》释为"兽角也",为名词,还可用作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有二音及多种引申用法。此外,"家"和"角"还可组成复合词语。  相似文献   

5.
仪式是传统的"储存器",储存了民族的历史与历史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无法看见的宗教与神话信仰在仪式歌的"真情诉说"中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干旱一直是对关中农业社会危害最大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为禳除旱灾举行的祈雨祭祀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仪式风俗,伴随着祈雨仪式流传下来的祈雨歌是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章。祈雨活动在营造宗教氛围之同时,又根据现实生活之需要使仪式成为最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神话性与宗教性只是祈雨仪式的显性结构标志,其本质是对民生疾苦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7.
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9.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在小说《袋鼠》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象征,它以自然神力昭示着人类的心灵和理想,确认和张扬着主体价值。书中对自然展开书写、对自然之子进行刻画、对黑暗之神深入阐述,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尊敬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主流法律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人类的法律观重点依然在自然界.在苏格拉底时代,人类法律观的重心却在人类自身.在希腊化时代,可以说,它又回归于自然界.在古罗马后期以及中世纪,人类法律观重点则在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郑洪林 《科技信息》2012,(24):170-171
William Golding is a very genuinely serious writer because he holds a very strong pessimistic view towards human nature.Lord of the Flies is Golding’s first novel.Especially,the novel shows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little children.In the story,Golding puts those children in an isolated island,which far from the civilization world and without adults’control.The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explored in the children without the rule of civilization.What’s more,Lord of the Flies is a novel which shows the original evil of human’s nature.We can learn some evil of human beings from Lord of the Flies as the same as reading Bible.My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vils contained in the novel through three steps.First,analyze main characters and symbol things in the novel.Second,analyze some important things or affaires in the novel.At last,find some more evils of human or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阐明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自然的启示阻止了人的异化,人超越感官对自然的有限体验,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人性阻止自然从人类灵魂的家园堕落为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场所。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对于当今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鸟类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鸟类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对鸟类栖息环境的破坏、乱捕滥杀等,对鸟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人类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鸟类,从而达到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个自我决定的文化存在物,因此,我们只能在这个意义上遵循自然,但是,由于我们在自身的进化中所表现出的不成熟性,因而我们对自然的遵循也同样表现为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便有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遵循自然的方式:动物式的遵循、科学意义上的遵循和道德意义上的遵循.这三种遵循的方式是我们在自身进化的不同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把握和认定:她的凡俗人性观、创作观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物质性鲜明地显示出她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反映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人的悲剧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欲,情欲与人相伴始终,因而人的悲剧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的不如意,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于这份人世情,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不仅着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人的存在位置,理解人的本性,而且以自然原则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极依据和价值归依,把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由此老子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化,反对人的人文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人生的异化,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