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动词名词化是动作的概念化.名词化过程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其动词的时体意义的转化形式及动词名词化的主要两类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动词名词化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动词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不是动态意义的消失,而是一种动作状态的转化,是由动作而动作化的过程,即由人或事物的动作转化为动作状态,从而获得名词的语法功能。动词名词化是语言体系自身的一种的转化与调节,是服务于表达的,从其动态意义上来看,动词名词化符合语言表达更简洁、生动、形象的修辞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4.
摘本文首次提出名词化结构的中心是动作名词。它有四种形式,与少数功能词结合,组成四种类型名词化结构,并分别以公式表达。运用英汉双语对比。探讨了名词化结构的译法;从语言学角度来阐述动词名词化的方法及重大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6.
魏婷 《科技信息》2010,(2):174-174
"转译法"是英译汉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种翻译方法,尤其是动词转译为名词和名词转译为动词的现象更是常见。因此,动、名词的相互转译已成为了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的活动,值得翻译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基名词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是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来源,而某一项义素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源动词的语义基础,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和词语搭配关系,通过"视觉化"手段来凸显基名词的某一项义素,然后通过某些衍生手段如比喻、引申等滋生出名源动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动词语义。名源动词的语义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呈多样性,因此,名源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运用语法演变中的“扩展”和“重新分析”理论对文献语料加以分析,可以揭示副词“顾”的产生过程。副词“顾”由动词演变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副词“反”的影响。“顾”所在格式的名词次类变换也是“顾”语法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科技信息》2010,(8):I0167-I0168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名词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名词化隐喻。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语篇衔接方面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在总结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名词化隐喻的角度来探讨其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名词化E惫喻,并且恰当的运用名词化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名动错位”指的是名词占据了本该动词占据的位置,而动词占据了本该名词占据的位置。说“名动错位”是假象是因为名词可以披上隐性谓词的外壳而占据动词的位置,但其名词性根本没变;而动词可以披上名词性外壳而占据名词的位置,但其动词性亦没变。这两种外壳都是客观存在于现代汉语句法中的隐性成分,名词性外壳指的是隐性标句词#,而谓词性外壳指的是隐性的v。  相似文献   

13.
于艳  陈全献 《科技信息》2009,(2):99-100
从Hopper和Thompson提出去范畴化的概念并对名词和动词两种词类范畴的去范畴化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很多的学者进行了更多的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作者发现他们对去范畴化概念的定义及其翻译还未能达到统一,无一质疑Hopper和Thompson划分词类的标准。本文试图在分析Hopper和Thompson、刘正光等人名词去范畴化的研究的基础上修正并进一步明确去范畴化的定义:去范畴化是范畴成员丧失原有范畴的本质特征游离出此范畴的动态过程。去范畴化的结果是范畴成员的再范畴化。词类去范畴化和词类再范畴化共同构成了词类范畴化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4.
动词对宾语的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词对宾语的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吴锡根现代汉语中动词跟宾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决定这些关系的关键是动词。吕叔湘先生说:“动词的性质决定它可以跟哪种名词联系,不能跟哪种名词联系,可以或者不能让哪个名词出现在它的前边,可以或者不能让哪个名词出现在它的后边...  相似文献   

15.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即是名词用如动词充当谓语,而名词用作动词的条件往往是综合性的。如何鉴别、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一是从句子结构上分析,看它处于什么地位;二是从词语的搭配上分析,看它与其他词语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外贸英文信函是商贸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动词和介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在英文信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外贸英文信函中常用动词与介词和名词的搭配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变成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在面向自由文本的自动知识抽取中,名词短语识别是基础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含动词的名词短语。已有的名词短语识别研究更多地着眼于命名实体的识别,范围较窄且不能解决其他含动词的名词短语,加之含动词名词短语识别存在分词错误、边界确定、特殊结构、标记数据少等难点,含动词名词短语识别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与规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语句进行预处理,其中包含包括词性、助词、时间、数量词等内容的修正和合并;然后,使用双向LSTM与条件随机场融合的方法对含动词命名实体进行识别;接着使用百度词条、固定搭配、语义分类和描述框架文法的方式对含动词名词短语识别;最后使用随机抽取的多动词文本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达到89%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李成忠  李静 《科技信息》2009,(36):I0003-I0003
名词转化成动词这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适于转化成动词的名词的类别属性、名生动词的语义变化、语体色彩及修辞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具有三种不同形式 ,文章借助同现限制的关系 (Co -occurrenceRestrictions)探讨了三种名词结构各自内在的语义特点 ,以便在不同的语境 (context)中有选择地使用 ,避免其用法上的错误和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