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白山旅游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客观分析了长白山景区实施生态旅游将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探讨了合理开发景区的对策,以期将长白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近年来吉林省政府为发展长白山旅游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一个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景区已初见端倪,但其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国内著名的5A级名山景区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集中在区位偏远、适游时间较短、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服务设施不健全、景区范围有限、高等级旅游产品较少、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挖掘不够等方面.在分析差距成因的基础上,论证了扩大长白山旅游景区的必要性和把长白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要加强与邻省和邻国的合作力度,努力发展长线旅游、多形式旅游、冰雪旅游、发掘景点的内在潜力和观赏深度等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点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公众有所了解,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促进旅游消费,吉林省的长白山景区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就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本文就提高长白山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及长白山宣传的主要内容、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为满族发祥圣地,构建长白山满族文化旅游休闲渡假区,要以满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村镇建设为节点,以地理内容完整的历史遗迹整理为路线,以文化标识定位准确的区域为景区.实现吉林省南、中、东部景区建设空间结构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点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公众有所了解,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促进旅游消费,吉林省的长白山景区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就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本文就提高长白山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及长白山宣传的主要内容、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过程存在的模糊性与随机性问题,提出加权多属性云模型度量方法.首先,以多属性满意度云对待测目标进行粒度细化,即将满意度分为直接满意度与间接满意度;其次,对满意度云的多属性综合与多路径合并,得到待测目标的最终满意度云;最后,将得到的评测结果与基准云进行对比,得出最终评测结果.结果表明:长白山景区游客直接满意度等级为较高,间接满意为中等偏高,综合评测结果为游客满意度较高.其中直接满意度评测结果表明了长白山景区游客的感知与体验程度,而游客间接满意度体现了长白山景区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影响力.研究结果可为景区管理及营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官方网站是与游客进行交流及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也是景区品牌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互动体验视角出发,选取了泰山风景名胜区、华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嵩山风景名胜区4家网站与长白山景区网站进行对比分析,从在线沟通、在线商务、景区多维展示、实用性功能4个方面对网站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长白山景区网站信息表达形式较为丰富,网页美观度较高,信息内容较为全面有效,但在功能实用性和在线沟通的响应速度方面还存在欠缺,可在进一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完善及开拓新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的要求,发掘长白山景区植物各常见种在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园林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学价值,对长白山游览线路两侧各植被带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长白山北坡4个垂直植被带中,阔叶红松林带内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有67科,其中本植被带特有科23科,也是长白山研学旅行植物考察中最重要的植物带.在暗针叶林带...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2018年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暴发落叶松毛虫虫害的原因,利用长白山地区4个气象站点的温湿度、日照等逐月气象资料和2019年长白山北坡落叶松毛虫样地的普查资料,对落叶松毛虫暴发前10年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对虫害发生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已经发生变化,秋冬和春季气温强烈升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白山地区59 a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暴雨发生的气候规律;基于年最大值法选样,选取指数、耿贝尔Ⅰ型、皮尔逊Ⅲ型、韦布尔4种分布函数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3个站点暴雨重现期进行拟合计算,推求4种分布函数参数,得出重现期-年最大日降水量关系曲线,并进行χ2检验.结果 表明:长白山地区暴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池站暴雨日...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白山西坡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极高品位和价值,但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对保护区带来冲击和影响。在分析旅游开发对保护区区域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长白山西坡生态旅游开发的保护规划建议,旨在为其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长白山的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和历年旅游者接待量和历年旅游收入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长白山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进而提出了长白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调控策略,有利于延长长白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实现长白山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矿泉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长白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偏硅酸型矿泉水的补给源,通过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确定长白山泉水接受来自于西藏羌塘盆地的外源水补给。长白山泉水TDS很低但富含偏硅酸的现象表明,地下水流经的含水层是由硅酸盐等火山岩组成,结合长白山地区火山玄武岩大量的喷发事实,推断地下水导水通道由孔洞玄武岩构成。指出应加强对西藏冰川、河流与湖泊的保护,从而确保长白山优质矿泉水能够持续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天池景区内受多条泥石流沟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威胁,通过收集与整理该区域内泥石流活动历时资料与相应的降雨资料,分析各沟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降雨过程,获得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的特征,并研究相关降雨参数(小时降雨强度、历史累计雨量、前期有效降雨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灾害爆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临界雨量值。经研究表明,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激发雨型分为长期持续降雨与长期间断降雨两类,长期持续降雨型的前期不间断降雨持续时间长,总降雨时间也持续较长,泥石流在降雨强度逐步达到临界值时暴发。长期间断降雨较长期持续降雨来说,总的降雨时间更长。该降雨类型的降雨强度存在多次由零到极大值增大再降低的重复过程,直到最终松散堆积体饱和至临界值导致泥石流暴发。经统计与分析得出,长白山天池地区泥石流灾害暴发的防范雨量与预警指标(临界雨量),以历史累计降雨量43.5 mm或前期有效降雨32.7 mm可以作为防范值,以小时降雨强度19.7 mm/h作为泥石流临界雨量,对不同的激发雨型特征与临界雨量的研究能够为长白山天池地区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煅烧和酸洗法对长白山地区硅藻土进行提纯处理,测试提纯处理前后硅藻土比表面积,分析不同煅烧温度和H_2SO_4浓度对其比表面积的影响;利用HITACHI S-3400型扫描电镜表征提纯处理前后的硅藻土形貌,FTIR-76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红外光谱,从而确定提纯的最佳工艺.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地区的硅藻土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保护区风灾区的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8%,目前的恢复现状为:已恢复区大约占10%,半恢复区占7.9%,未恢复区占81.4%.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山、维东、池西、峰岭四个自然保护管理站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长白山区植被、土壤等的变化特征,确定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共有39种立地类型,其中,台地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阴陡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阴缓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6%、19.53%、10.57%,面积分别为4390.35 hm^2、2223.78 hm^2、1203.99 hm^2.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旅游休闲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文中阐述了休闲与休闲旅游的概念,传统旅游与休闲旅游的区别。分析了发展休闲旅游在长白山世界名山建设中的意义,提出了把长白山打造成"世界休闲名山"的建设目标。文章强调长白山世界名山的建设给该区森林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要抓住机遇,改变客源不足,效益不佳的现状。在长白山开展森林休闲特色旅游具有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于林业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提出了长白山森林休闲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的测量,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能量的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最高,人工落叶松林的生产量最高,并得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化学能模型,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