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唇竹叶青 眼镜王蛇 圆斑蝰 4.白眉蛇 5.尖吻蝮 6.金环蛇中国著名毒蛇~~  相似文献   

2.
五步蛇,学名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中药材名蕲蛇,是我国.著名的剧毒蛇,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浙江、安徽、贵州、四川等地.近年来,由于自然景观的改变和大量捕杀,五步蛇产区日益缩小,数量逐渐下降,而且个体愈来愈小.如武夷山区的五步蛇,据说过去能捕到二十左右斤重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用于治疗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咬伤的中草药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的药效实验证据。【方法】将制备所得石柑子水提物与尖吻蝮蛇毒混合孵育40min,检测混合液中蛇毒的磷脂酶A2活性、透明质酸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出血活性、凝血活性和致死活性。【结果】石柑子水提物对尖吻蝮蛇毒的磷脂酶A2活性、透明质酸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出血活性、凝血活性和致死活性都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石柑子对尖吻蝮咬伤具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用于治疗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咬伤的中草药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的药效实验证据。【方法】将制备所得石柑子水提物与尖吻蝮蛇毒混合孵育40min,检测混合液中蛇毒的磷脂酶 A2 活性、透明质酸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出血活性、凝血活性和致死活性。【结果】石柑子水提物对尖吻蝮蛇毒的磷脂酶 A2 活性、透明质酸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出血活性、凝血活性和致死活性都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石柑子对尖吻蝮咬伤具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北疆地区常见3种毒蛇蛇毒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北疆地区3种常见的毒蛇,即中介蝮,草原蝰和华条蛇的蛇毒7种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蝮亚科的中介蝮和游蛇科的华条蛇,不仅在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其蛇毒成分也有很大的不同,L—氨基酸氧化酶、磷酸二酯酶、精氨酸酯酶等3种酶的活力与蛇毒的种属特异性无关,在不同亚科毒蛇毒中其活力数值均相近。  相似文献   

6.
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和亚洲蝮属Gloydius分别是Gloyd (1979)和Hoge等 (1981)先后从原广义的蝮属Agkistrodon (sensulato)中划分出的 2属 ,在我国除广东、海南和香港外 ,其余各省市均有分布[1] .对我国该类群 ,特别是亚洲蝮属物种的分类研究已有较多报道 .林秀玉等曾对该类群有过简单的聚类研究[2 ] ,但由于所用标本较少 ,影响了其结果的可信度 ;而支序分析国内外尚未见有报道 .我们曾对我国该类群 8种蝮蛇的外部形态、头骨、半阴茎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3 ,4 ] ,在此基础上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究蛇莓(Duchesnea indica)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蛇莓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结合硅胶薄层层析(TLC)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抑制蛋白水解酶作用最强的活性部位进行组分分析。【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较强的抑制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活性;经硅胶TLC分离从中获得条带1、条带2、条带3和条带4共4个条带,且条带4的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最强。通过GC-MS分析检测出条带4中存在15种成分,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正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十六烷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硬脂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和10,13-十八碳二炔酸甲酯可能与抑制蛇毒活性相关。【结论】蛇莓中存在抑制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的功效组分,可以作为蛇伤药物开发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汪阗  马莉  刘磊  周静 《大自然》2014,(1):42-43
北京地区有野生的毒蛇吗?在怀柔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见到的赤峰锦蛇和哈里斯蝮,在延庆松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性情更加凶猛的短尾蝮,寻觅的艰难和发现的惊喜,都在提醒人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赖以栖息繁衍的天然森林。说到毒蛇,大家首先想到的也许是能从管牙中喷射毒液的喷毒眼镜蛇,也许是能片刻夺人性命的黑曼巴蛇,又或是体色与生活环境巧妙融合,因而仿佛突然岀现的竹叶青蛇。对于生活在中国北方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出一种最优的固定化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金属蛋白酶(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SVMP)的方法.[方法]采用D380大孔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溶胶-凝胶等3种载体固定化SVMP,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固定化金属蛋白酶和游离金属蛋白酶的酶活性,计算它们的酶搭载率、酶活回收率,并检验它们的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和重复使用性,并由此筛选出最优固定化方法.[结果]溶胶-凝胶固定化酶、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酶和D380大孔树脂固定化酶的酶搭载率分别为91.47%,78.14%和49.44%;D380大孔树脂固定化酶、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酶和溶胶-凝胶固定化酶的酶活回收率分别为39.oo%,39.53%和41.17%;重复使用4次后,溶胶-凝胶固定化酶的酶活回收率最高;溶胶-凝胶固定化酶pH耐受性最优,对温度的耐受性也最高.[结论]溶胶凝胶固载体固定尖吻蝮蛇SVMP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草药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醇提物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中主要酶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浸泡黑老虎后再进行超声波处理得到醇提物;通过体外酶活抑制实验分别检测醇提物对尖吻蝮蛇毒中磷脂酶A2、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类凝血酶的抑制作用。【结果】黑老虎醇提物对尖吻蝮蛇毒中的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2和透明质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蛇毒与醇提物的质量比分别为1∶100,1∶10和 1∶5时,后者能抑制蛇毒中98%磷脂酶A2活性、79%蛋白水解酶活性和65.14%透明质酸酶活性。同时,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尖吻蝮蛇毒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类凝血酶的活性。【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黑老虎醇提物能有效抑制尖吻蝮蛇毒中的主要酶类,为深入研究黑老虎药材的抗蛇毒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后简称A2780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增殖活力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在不同质量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尖吻蝮蛇毒对A2780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的变化,使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尖吻蝮蛇毒对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当尖吻蝮蛇毒质量浓度为3.125μg·mL-1时,A2780细胞出现少量皱缩、变圆、凋亡的现象;随着尖吻蝮蛇毒质量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的现象愈加明显。当用50μg·mL-1的尖吻蝮蛇毒处理A2780细胞1h后,被处理细胞出现少量皱缩、变圆现象;12h后,被处理细胞粘连成团,出现大量凋亡现象。在3.125~200μg·mL-1范围内,随着尖吻蝮蛇毒质量浓度的增加,A2780细胞增殖活力逐渐减弱,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当用3.125μg·mL-1的尖吻蝮蛇毒处理A2780细胞时,细胞粘附率降为78.26%;当蛇毒质量浓度为25μg·mL-1时,细胞粘附率降为不足10%。【结论】尖吻蝮蛇毒可明显影响A2780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抑制该细胞的增殖活力以及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国产小型蝰科毒蛇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岩栖蝮(Gloydius saxatilis)、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和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蛇毒为对象,用国产商用抗蝮蛇毒血清和抗五步蛇毒血清分别检测这6种蛇毒的免疫原性。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6种蛇毒有共同的抗原组分,且在免疫反应中大部分组分表现出免疫原性;同种蛇毒和抗血清之间显示出最高的免疫结合强度;近缘物种间的免疫结合强度更接近;随着抗体浓度的升高,免疫结合强度增加。抗蝮蛇毒血清对短尾蝮、乌苏里蝮和岩栖蝮蛇毒的免疫中和效价高于抗五步蛇毒血清;两种抗蛇毒血清中和山烙铁头、原矛头蝮和竹叶青蛇毒的效价相近。  相似文献   

13.
东北陆生蛇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接近华北区的义县,可能属渗入种类。东北区有毒蛇7种和亚种,其中虎斑颈槽蛇过去一直列入无毒蛇中,实为游蛇科中的一种毒蛇。本文简述了蛇种的特征、生态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三种蝮蛇骨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境内的三种蝮蛇:中介蝮Agkistrodonintermedius、秦岭蝮A.qinlin-gensis及日本蝮短尾亚种A.blomhoffibrevicaudus的头骨、椎骨、牙齿等进行了观察、测量、统计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蝮蛇的骨骼和牙齿均存在明显而稳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支持了将它们划分为三个独立种的观点.文中还就此三种蝮蛇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的不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用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尖吻蝮蛇毒,以水解物的水解度、清除自由基活性、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总还原力作为抗氧化活性比较指标来选出最佳水解蛋白酶,并比较该蛋白酶水解物在超滤后得到的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大小。【结果】碱性蛋白酶水解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总还原力均为最佳;该酶解物经超滤得到的3个组分中,分子量为3~10kDa的组分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分子量大于10kDa的组分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强。【结论】尖吻蝮蛇毒的不同蛋白酶水解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用碱性蛋白酶水解物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六盘山地区六盘山蝮的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蝮的食性较广,成蛇主要以小型鼠类和两栖爬行动物为食,幼蛇和亚成体则主要捕食蜥蜴、昆虫及环节动物.其具有明显的活动规律:夏季白天早晨9:30~11:30和下午15:30~17:30是活动的高峰期,在活动高峰期,行为敏捷;同时,当受惊或受到威胁时,有防御或攻击等行为.  相似文献   

17.
将尖吻蝮粗蛇毒注射小鼠肌肉内,以后分期把动物杀死,观察局部组织损伤的形态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见有程度不同的损伤,肌损伤包括肌纖维断裂,肌纖维内出现空泡,以及肌原纖维的紊乱和凝固。注射部位有血管损伤,小动脉损伤的组织学变化明显,即有内皮细胞的崩溃,中膜平滑肌的坏死、消失和血管壁内白血细胞的浸润。讨论了这些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以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天青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凝血细胞.红细胞呈长梭形;几种类型的白细胞都具有变形运动和不同程度的吞噬能力.白细胞一般呈现分化程度较低的特征,具较强的代谢机能.嗜天青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中颗粒细小众多;嗜碱性粒细胞中颗粒粗大;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粗大,有的颗粒内含物有深染的点状结构;单核细胞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类型.本文着重讨论了几种白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化程度,并与其它脊椎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相对尖吻蝮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毒主要酶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小叶三点金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检测各萃取相对尖吻蝮蛇毒中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和类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再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抑制作用最强的萃取相进行组分分析。【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相能够明显抑制尖吻蝮蛇毒中的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2和透明质酸酶和类凝血酶的活性,经GC-MS分析检测出26种成分,其中正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豆甾醇和谷甾醇具有抑制蛇毒活性的作用。【结论】小叶三点金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尖吻蝮蛇毒中主要酶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作为有效部位用于抗蛇毒功效组分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20.
食肉目动物食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肉目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很多成员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对象.目前国内外关于它们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食痕分析法、粪便分析法、粪便DNA分析法、胃内容物分析法、笼养实验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和驯服动物觅食记录法.其中前4种是无损伤取样法,对动物没有太大的影响,应用较多,特别是在对珍稀濒危动物的研究方面,而后4种则应用较少.综述食肉目动物食性研究方法,并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为今后食肉目动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