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者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等多方面,对研究区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后认为,鄂尔多斯地区下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早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绘制了早古生代各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将原有沉积相图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大陆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是研究大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一个天然实验室。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在2007年1月13日记录到的地震微动信号的垂向分量,采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块体7~33 s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总体而言,研究区的频散曲线随周期增加而增大。7~12 s ±的相速度增加梯度较陡,可能反映了该区域地表太古宙至古生代早期的古老基岩露头的影响; 13~16 s ±的相速度反映中地壳的速度变化,中部块体的相速度值随周期增大而逐渐减小,并在16 s ±时达到最小值,这与该地区中地壳发育低速层的地质背景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七五”重大科研项目“滇川西部古特提斯带岩石圈构造演化”6月16日在京通过评审验收。这项地质基础研究揭示了位于我国滇川西部三江地区,存在着相当完好的古特提斯洋盆的沉积与岩石圈的演化记录。它界定古特提斯洋年限为距今4亿~2亿年;首次明确提出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的地貌是举世无双的。三条大山脉在东径95°~105°,北纬40~45°之间形成“纹杜里管”的喉部,高空盛行西风在此处产生一个“强区”。安西县是世界闻名的风库,年平均风速大于3.5米/秒。 河西走廊属于北温带干旱区,太阳能丰富,日照为3360小时/年,垂直辐射量为150310~163370卡/厘米~2/年,相当于太阳常数的76%。 综合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电,提供动力,开发地下水以资灌溉。促进畜牧、工、农业生产是极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5.
陈显友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6):113-116,126
通过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研究发现 ,起跑器的后抵足板与地面应成 70~ 75°角 ,起跑器的前抵足板与地面应成 4 5~ 4 8°角 ;“各就位”姿势时 ,其重心位置的投影点应与“预备”姿势重心位置的投影点一致 ;“预备”姿势时 ,后脚小腿与水平线的夹角成 15~ 2 0°角 ,前脚小腿与水平线的夹角成 4 2~ 4 5°角 ,两腿膝关节角度的大小是由蹬伸时间和蹬伸力量决定的 .  相似文献   

6.
地质矿产部地科院汤耀庆通过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蛇绿岩的详细研究和分类,认为新疆北部显生宇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历程中,主要是岩石圈的“有限拉张”形成的“有限洋盆”与不同规模的地块相间的构造格局,不存在深遂浩瀚的大洋。将新疆北部显生宙以来地壳演化阶段概括为:古克拉通地幔上隆,地壳减薄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 ,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 ,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 ,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 ;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 ,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 ;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 ,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 ,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8.
西藏北部查桑-茶布裂谷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作者在藏北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地质构造单元,命名为查桑-茶布裂谷。它是一个呈东西走向展布的带状构造带,位于北纬33°—34°之间,东起双湖地区的查桑,西至改则县的茶布,延伸至少600km,该裂谷是在早古生代(可能包括部分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晚古生代陆间裂谷,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并位于其核部。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评审论证会,最近在西北大学召开。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经过全面认真系统的论证,一致认为该项目已经成熟,予以通过。这项国家“八·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由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基底已研究多年,取得一定的共识;但有些基础地质问题,尚值得探讨。如四川盆地西缘的基底是否属大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盆地基底从老至新由不同时代前震旦系三层结构组成,对后期古隆起形成有什么影响?其板块构造演化模式是什么?盆地基底断裂对后期构造变形有什么影响?四川盆地深部岩石圈结构特征,对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地温场有何影响等等,将是人们勘探油气关心的基础地质问题。该文在近几年来积累的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结合过去研究的成果,提出一些新认识,与读者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河北尚义侏罗系后城组节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侏罗系后城组地层发育着多组节理,根据其方位及相互关系,自早到晚分为5个节理组,其定向分别为174°、77°、58°、145°和119,反映出节理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交替变化和偏转。岩石应强度具有由弱至强,再由强至弱的演化趋势,而节理型式趋向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东鞍山铁矿床东部矿体及上盘围岩中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节理的产状为:走向40°~220°,倾向SE130°,倾角80°,节理间距为0.1~0.2 m,延长3~5 m。另一组节理产状为:走向140°~320°,倾向SW230°,倾角75°,节理间距0.2~0.4 m。延长4~7 m。矿体产状为:走向135°~315°,倾向NE45°,倾角50°~55°。由于这三组结构面对岩矿层的切割,当爆破后,常形成铁矿石的大块体。  相似文献   

13.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府冲有关的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里木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4.
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采用钻孔与矿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轴迹方位为NE10°±、NE22°±、NE43°±、NE65°±和NW34°±5组褶皱及相关断层的发育特征:阐述了地质构造对煤层发育、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指出该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中生代的3个成盆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阶段、中侏罗世晚期火山-沉积盆地的重现阶段、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的再现阶段)、3次褶皱幕(中侏罗世早期末褶皱幕、晚侏罗世末褶皱幕、白垩纪末褶皱幕)以及新生代的2次构造挤压运动,自早至晚形成的各期压性构造面走向呈现逆时针偏转之规律。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塔西南盆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俯冲有关的岩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塔里木大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向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西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志留纪-早泥盆世,“昆仑洋”消失,西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与塔里木大陆碰撞,并形成塔里木前陆冲断带和泥盆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及塔里木大陆内泥盆纪的“红层相”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底,盆地演化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发展历程对盆地矿产资源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极为重要。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2)中、晚元古代地台裂谷发育阶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沉积阶段;(4)鄂尔多斯内陆湖盆演变阶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期次的叠加形成了现下鄂尔多斯盆地特定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各种城镇相互之间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定地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春市城镇体系是由一个大城市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大城市地域城镇体系,对地域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至对地域经济的全面开发与合理布局均有重要意义。长春市位于东北区和吉林省的中部,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的构造单元及深断裂基本上汇聚在日土地区,是揭开青藏高原成因奥秘关键之地。笔者将该地区划分为6个亚一级和若干次级构造单元:昆仑海西、冈底斯早燕山两褶皱系和巴颜喀拉印支褶皱带具典型地槽性质,喀喇昆仑晚海西、喜马拉雅晚燕山两褶皱系和羌塘地块趋于准地台性质。各单元由活动转稳定过程、深断裂形成与封闭、岩浆活动等均具北老南新逐渐阶段性迁移特征;岩石圈固结有自北而南逐渐推移扩大趋势。巨大蛇绿岩带显示新生地槽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褐凤蝶属Genus Bhutanitis Atkison(1873)的蝶类是亚洲东部地区的特产种。它们的分布区域,仅限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以东(东经88°~108°;北纬22°~34°)的零星地区,种类不多,文献记录仅有四种[1,褐凤蝶Bhutanitis lidderdaleiAtkinson (1873);2,不丹褐凤蝶Bhutanitisludlowi Gabriel (1942);3,“云南斑纹凤蝶Bhutanitis (Yunnanopapilio)mansfieldipulchristriaata Saigusa et Lee (1982)”:4,“三尾褐凤蝶Bhutanitis (Armandia)thaidina B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