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永红  李莎  张宁  王江平 《科技信息》2009,(10):211-213
体育经济与北京奥运会息息相关,奥运会的举办,对世界和我国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要举办奥运会我们就要考虑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成本等。然而最近几届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略显成效,而体育产业,奥运建筑作为一项对奥运经济感应度较为敏感的产业,必将会分享奥运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建筑、产业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带来很大机遇,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就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两面性影响进行剖析,奥运会带动了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先,尽量将奥运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在对举办城市产生的影响正负共存的,本文分析了奥运经济环境下北京的机遇与挑战,并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分析并加以矫正,能够尽可能减少“奥运低谷”这种负面影响的危害,提高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奥运会及其举办城市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相关产业在后奥运保持持续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住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已跃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主要工农业产品排名持续上升,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世界“三甲”,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展现“中国时代”风采,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形象。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经济发展活力,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形成了有效调控机制。世界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了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楚杰 《华东科技》2003,(3):33-35
投资热点之一: 奥运经济商机无限 一项研究调查报告表明,申奥将会成为未来7年贯穿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每年为中国经济带来0.3%的增长,7年下来对中国经济累计的贡献将达到1.38万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本将为2800亿人民币,最多不超过3000亿元,由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两级财政支出,具体分配如下:130亿元用于奥运会的实际运营,170亿元用于建设奥运场馆,713亿元花费在环境改善,还有一大部分,1800亿元人民币将用以北京市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负面影响媒体很少报道,从1984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经历来看,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国的确有很多积极影响,尤其对举办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举办奥运会也有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举办奥运会的负面影响,研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谨供有关人士参考,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取得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封丹 《科技智囊》2013,(12):26-3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较快增长,而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天,在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新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新亮点,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对奥运会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奥运经济对中国体育产业、房地产、证券、就业、旅游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抓住奥运契机,充分发挥奥运经济带动效应,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1,(9):57-57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权终于被北京拿下。七年卧薪尝胆,而今如愿以偿,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么,举办奥运会会给北京乃至全国带来什么呢?权威部门和经济学家已经给了我们一个个预测。今后7年间,奥运工程将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和赞助,GDP每年会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这对股市、楼市、工业、农业、科技等都是一个好消息。经济专家认为,奥运工程的大举上马会创造几十万个就业机会。这一估算,源于汉城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这两届奥运会均创造了十几万个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全面赢利以来,奥运经济已成为举办国发展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办,这为我国餐饮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阐述奥运助推下餐饮业面临的大好机遇,对餐饮业如何备战奥运、规范管理,向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供中国餐饮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媒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体育与媒体有着互利共赢相互影响的默契关系:体育的发展依赖于媒体;媒体的发展需要体育(资源)。指出北京奥运报道对我国体育媒体产生了重要影响:1)报道理念的更新:战略视野新理念——“两全(全球化和全媒体)理念”的形成;舆论引导新理念;2)报道内容——削弱了“三重三轻”的一贯做法;3)体育人才队伍得到较好的磨练和壮大;4)节目制作转播质量得到提高。并由此引发了对我国体育媒体启示的思考:1)增强合作意识——跨媒体合作要不断升级、跨区域联合要不断出新、国际交流上要日益深入;2)节目制作标准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举办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旅游业,特别是对广西旅游业的影响的分析,指出了奥运会对北京旅游的排挤效应,以及排挤出的旅游者类型,通过对广西旅游业的特点及其海外客源等状况的研究,给出了广西旅游业面对这一巨大的机遇所应采取的对策,从而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带动广西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北京奥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面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剖析了北京奥运精神。认为北京奥运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涵和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的精神实质。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应归功于在筹办过程中,国家、政府的鼎力支持,全民的热情参与,以及所体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由此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奥运精神”。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的体育盛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事。体育诚信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奥运会正是接受奥林匹克体育诚信教育的难得机会,也是展示我国诚信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探讨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奥林匹克的实质和宗旨等对我国体育诚信的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阮胜 《咸宁学院学报》2002,22(3):101-103
北京申办奥运的成功,给竞技武术走进奥运带来希望,但同时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阻力.分析了武术进奥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为竞技武术申请进入奥运赛场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on Beijing air quality dur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bserved with a Dual-wavelength Polarized Lidar in Beijing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d to about 42.3% in the surface layer (below 250 m) compared with that in 2007 under almost the sam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e effecti...  相似文献   

17.
提炼中西文化精髓,分析中西文化不足,初探奥林匹克文化危机,立论北京奥运是中西文化最适宜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性地取得了金牌第一,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从表面上看,我国体育的最大收获是竞技体育上金牌数量的第一。事实上,除了金牌,我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全民体育意识的觉醒,即除了竞技体育,我们还有群众体育要发展,更要与世界发展同步。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的发展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如何协调地发展,而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整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诸多的专家及学者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拐点,即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整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9.
奥运旅游影响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旅游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奥运会自身的特点,在分析奥运旅游吸引物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以提高举办地旅游吸引力为出发点,以改善举办地旅游形象,增加国际和国内旅游者数量,促进举办地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归宿的奥运旅游影响机制.旨在为北京旅游部门制定长远有效的奥运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以谋求北京奥运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