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暗的心》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分别是英美文学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这两部由不同国籍的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尽管叙述方式不同,却有着相同的以旅程模式为中心的情节结构,相同的二元对立式意象、象征结构,都以历史、宗教和神话为基础建立起相同的题材结构,最终可归结出相同的主题模式。  相似文献   

2.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3.
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4.
宋雨  雷惠 《科技信息》2007,(15):386
《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杰出的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品系列中颇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中运用到的多角度叙事、意识流、象征、歌特式这四种小说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哈代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注意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两个方面深层分析了哈代创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学有时候可以跨越国界达成一种高度的相通,在川端康成与贾平凹的创作中,笔者看到了一种文学的契合,从而为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历程与文学气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作品《雪国》与《废都》中作家们这种近似的文学探索与追求尤为明显,兼顾作家们身处的时代与国度来比较其精神历程的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两代人所拥有的一种精神家园的摸索。所以说文学创作与文学审美能够穿越时空的局限,共同丰富和完善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7.
董继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0-61,84
阮籍是魏晋时期正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五言《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接受内容。从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两个角度,来审视和考察阮籍《咏怀诗》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红字》与《红楼梦》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比较,从象征的寓意、象征的意蕴境界、象征的把握等方面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区别优劣,可为研究与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丰绫 《科技信息》2007,(29):250-250,284
中国文学有象征传统,历史演义作家们往往借历史"抒其情,寓其志,泄其愤"。秦淮墨客纪振龙在创作《杨家将演义》时,采用改易、虚构史实和历史人物;虚构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借鉴和吸纳其他小说类型的创作方法等多样的创作方法,对前代杨家将故事进行了文人化创作,抒发了时代感慨,反映了社会历史面貌,使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色彩美是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词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变异性的语义特征和文化性、情境性隐喻象征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语义特征和隐喻象征功能,可以描摹出色彩鲜明的客体对象,渲染人物独特的主观情感,凸显写作主体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为起始,运用钱锺书先生对于比喻的新解胜义来分析现代文学大家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神奇的比喻景观。领会比喻这一修辞格在张爱玲笔下行云流水般的融合,体会静态的修辞格运用到文章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对老人与海、小男孩、以及大马林鱼等等描写,探讨标题、文中人物、事物以及场景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海明威文学创作思想的精髓——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4.
闵敏 《科技信息》2012,(13):252-253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本文从诗歌创作背景、诗歌意象、韵律节奏以及内在意蕴等角度分析了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及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名作《在地铁车站》和《红色手推车》,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两首意象派名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作为一种新文体在19世纪的法国生成、发展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新的生活意识和审美观念在寻找它的表现形式。法国诗歌严格戒律对创作的束缚必然遭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反抗。随后出现的象征主义作品与理论丰富和深刻着新崛起的审美意识,也很好地促进了散文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相应地西方近代文论就发生了创作论转向。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都主要是文学创作论,它们就是由相应的认识论哲学即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V.S.奈保尔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英语作家之一,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是其小说<河湾>的一大艺术特色.从河湾、水葫芦、蚂蚁、面具、大人物、黑暗等几个意象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作了探讨,指出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作品的气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文论教材中创作方法的内容或者以文学类型出现,或者依然保持用来的语用而在具体讲述上有所调整,或者干脆不提,这都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教学理念。创作方法应该保留在教材中,而且其基本类型应该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三种。  相似文献   

19.
Yeats'poems are famous for the use of symbolism.His symbo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development,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the early phase-from 1889 to 1904,the middle phase-from 1919 to 1925,and the late phase-the years after 1925.We can see poem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symbolism in his different phases.In this paper,three poems are to be chosen to show his transmutation of symbolism.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