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冠平 《科学通报》1977,22(8):357-357
在设计火力发电厂等管道中,将计算管系端部由于热膨胀造成的热态与冷态反力。无冷紧或各方向冷紧比相同的管系,热态和冷态的反力(力与力矩)R_h与R_c,应当由基于室温的弹性模数E_c进行柔性计算算出的反力R用公式(1)和(2)或(3)求得。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水的特性已经习以为常,但科学家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好好学习。支持热水结冰比冷水结冰更快这一反常规说法的研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1969年,一位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Erasto Mpemba)的坦桑尼亚学生说冰淇淋配料在热的时候比冷的时候冷  相似文献   

3.
<正>流言网上流传:粥不能喝了!商家为了色香味俱佳,在粥里加入了大量的增稠剂,而此类增稠剂是国家明令禁止在早餐中使用的,喝一碗加了增稠剂的粥等于喝了一碗胶水!真相使用增稠剂为粥业"潜规则"我国确实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但  相似文献   

4.
这种可冷可热的冰箱的制冷能力相当于一块5千克重的冰块,在中等温度(如20℃左右)时,甚至能使冰块无限期地冰冻着。但只要将冷热转换器一切换,又可使温度上升,使冰箱变成食品加热器,用来热菜或为婴儿热奶。这种冰箱的核心是一种称为"热电阻件"的固体元件,体积只有火柴盒大小,整个冰箱除1台风扇外,其他部件不会磨损或损坏,不受倾斜、撞击或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睡觉地点不宜太凉 人在进入熟睡状态后,身体的各部分活动会减慢,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逐渐减慢,体重会比清醒的时候低,而且身体对冷、热感知也不如清醒的时候敏感,同时夜晚气温较低,所以睡觉贪凉特别容易引起感冒、肠炎等疾病.这就要把握适宜的温度,尽量选择温暖的地方入唾,避免着凉. 2满身汗水时不宜冷水冲洗 人们在户外活动后,为尽快消除汗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这种情况下人的体表温度会骤然下降,使开放的汗毛孔立即收缩,汗毛孔关闭,导致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烧,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以引起休克,而且可使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乘凉而入”.  相似文献   

6.
能源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数百年内,目前的主要能源都将被消耗殆尽。核能中的聚变能被视为人类的最终能源,但由于热核聚变反应条件十分苛刻,至今尚未取得进入实用阶段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实现室温下核聚变的消息一经宣布,立即就导致席卷全球的冷核聚变热。本文从核能利用的原理、聚变反应实现的条件和目前的实验装置等方面对核聚变作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冷核聚变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沙漠的“脾气”十分恶劣,夏季高温炎热,全年干燥少雨,多强风沙暴,昼夜温差大。以冬季的0℃为界,世界上的沙漠可分成低纬度的热沙漠与中纬度的冷沙漠。热沙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下,空气极端干燥,主要有北非撒哈拉沙漠、澳洲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塔尔沙漠等。冷沙漠多因距海较远或地形封闭、高山阻挡,海洋潮湿空气难以进入,因而也极端干燥,主  相似文献   

8.
王邦宁  谈夫 《科学通报》1996,41(18):1677-1680
在蛋白质溶液热力学研究领域,有两种温度变化诱发的变性。一种是最常见的温度增加诱发的热变性,它的进行伴有热量吸收和焓、熵增加。另一种是30多年前由Brandts用间接数据长程外推所预言的冷变性,也就是说,随着温度降低,蛋白质分子从天然态的紧密有序结构诱变成无序结构。冷变性的进行伴有热量放出和焓、熵减少。变成无序结构将增加混乱度,但熵反而减少。这一切使得冷变性现象似乎不可理解。这个热力学上的佯谬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NMR,CD,UV等波谱法不同,量热法可直接地、不依赖模型地测定变性焓。因  相似文献   

9.
热力循环的最大利润率原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典热力学以可逆界限作为热力循环的评价指标,有ξ_r(包括卡诺热机效率η_c、卡诺制冷机制冷系数ε_c、卡诺热泵供热系数ψ_c、三热源制冷机制冷系数ε_r以及三热源热泵供热系数ψ_r)。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导出了热力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最后?没有足够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用户凭什么为宽带网络掏钱?“一窝蜂”的宽带网络建设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成群结队出现的接入服务商有几个能撑到捧,加上网民的期待与媒体的关注,使得宽带网络成了一锅沸腾的“热粥”。但实际情况呢? 宽带网络似乎正让所有的人为之疯狂。运营商大举进攻、企业跃跃欲试、投资商狂热追  相似文献   

11.
任惠民 《科学通报》1993,38(17):1610-1610
应激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受到环境应激影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甚至是培养的活细胞与组织内。由于应激蛋白首先是在经过非致命性热处理的果蝇中被发现的,因此又称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除热应激作用外,乙醇、Cd_(2+)等重金属离子、氨基酸类似物、过氧化氢或氧自由基等化学因素及冷损伤、感染、缺血等也诱导热休克蛋白的合成。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被认为是生物应答各种不同物理、化学及其它外环境对其  相似文献   

12.
1989年,“能在瓶中实现冷核聚变”的消息曾在科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各国科学家纷纷动手验证,惟恐落在人后。但终因找不到有力的实验证据复归沉寂。时隔数年,掀起这股“冷核聚变”热的风云人物马丁·弗莱希曼和斯坦利·庞斯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3.
微观妙论     
正打通老年餐"最后一公里"为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问题,北京市2021年计划发展1 000家养老助餐点,设在养老驿站。然而,让老人方便快捷地吃上"暖心饭"却有点难。一方面,部分养老驿站人手少,无法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另一方面,天气转凉,白天渐短,腿脚不便的老人出门就餐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家庭储备着各种饮料,用香茗和咖啡招待亲朋好友,也已习以为常.但以咖啡为主,自制各式冷、热饮料还很新鲜,如学几招简便易行的咖啡饮料,更能增添家庭生活的情趣和雅兴.  相似文献   

15.
入看以后,风成为季节的主气。风邪多从人体的皮毛进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病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因此,春季里如果能有效地防止风邪引发的风寒、风热和风燥,就能使机体免受日病或新疾的侵扰。我国古代医籍《千金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为此,小编推荐了个粥方,常食之,定可起到防病和保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大自然的夜晚被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点缀得更富有诗情画意.萤火虫的光称为"冷光",一般是黄绿色,也有发出橙黄和橙红色的.除了萤火虫,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冷光,在自然界,能发光的生物有某些细菌、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在深海中约有90%的动物会发光呢,它们形成了独特的海底冷光世界.  相似文献   

17.
人到老年,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味觉、咀嚼、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加上易患各种慢性病,因此对饮食有特殊要求。专家们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认为老年人食粥有益。 粥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古人认为,粥是“第一补人之物”。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相似文献   

18.
夏季清暑汤     
五色豆汤:用绿豆、黄豆、黑豆、赤小豆、白扁豆各等量,加入白糖合煮成清凉饮料,热吃或冷吃均可,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湿之功效,适于防治中暑、痱疖、夏季皮炎、食欲不振、小便短赤等症。冬瓜绿豆汤:取冬瓜(连皮)、绿豆各适量,加红糖同  相似文献   

19.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最近采用独特的真空处理方式得到了冷核聚变的确切证据。当较轻元素的原子核相碰撞时,会发生核聚变,产生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核聚变向科学家提出的挑战是:原子核带有正电,彼此之间互相排斥,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去克服这一斥力。在热核聚变中,人们是通过加  相似文献   

20.
许梅 《科学》2007,59(6):32-32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5,188:19与2007,194:10报道,2005年初,英国皇家学院的马盖若(J.Magueijo)和兰德(K.Land)二人在仔细审视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所获得的天图时发现,前此未预料到的图中热斑和冷斑有排列成行的倾向,计有两对冷、热斑相间排列的四极各向异性和三对冷、热斑相间排列的八极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