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组l-苯丙氨酸工程菌E.coli HB101.Ⅰ发酵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消耗及产物l-苯丙氨酸的积累进行实验分析。得出:l-苯丙氨酸在培养温度为38.5℃,pH为7.0-7.5,溶氧控制在20%,含糖量控制在1.5%,酪氨酸添加量为1.0-1.2g/L时,产酸量最大,为工艺优化控制提供了有用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培养条件对基因工程疫苗菌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条件研究在现代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基因工程菌表达的因素主要有pH值、温度、诱导剂IPTG的浓度、诱导时间等。笔者分别就以上因素对基因工程菌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摇床培养条件下,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最适表达条件为终浓度O.8mmol/L的IPTG,32℃,诱导6h。  相似文献   

3.
4.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米-门方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因工程菌去除镉离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用lgnCF(CF.Colony-Forming活菌计数)表示菌浓度,能直接从重金属离子浓度得出它和基因工程菌pGEX-ZjMT-B[1]生长率的定量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对拟合的方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米-门方程可以直接反应镉离子浓度和基因工程菌pGEX-ZjMT-B生长率的定量关系,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5.
周期操作对基因工程菌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定态与周期操作对基因工程酒精酵母质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期操作时系统振荡的周期(T)趋于外加激励的周期;在相同进料量和其他操作条件(pH、DO、T)一定时,周期操作有利于提高底物的利用率并增强质粒的稳定性,同时提出了该操作方式增强质粒稳定性的两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活性污泥性质对基因工程菌吸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因工程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生存状况是决定其生物强化作用的关键因素,活性污泥吸附对基因工程菌生存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在典型活性污泥中,考察了吸附于活性污泥的基因工程菌生存状况,以及活性污泥性质对其基因工程菌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吸附于污泥絮体后,更有利于其生存。污泥质量浓度增大,吸附能力减小;污泥粒径减小,吸附能力增加;污泥EPS含量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同时,在相同污泥质量浓度下,普通活性污泥吸附能力大于MBR污泥,表明污泥有机质含量比污泥粒径对基因工程菌吸附的影响更显著。在接种密度为105~1014CFU/mL时,普通活性污泥和MBR污泥对基因工程菌的吸附基本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7.
耐盐基因工程菌降解偶氮染料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通过将耐盐基因BADH转入大肠杆菌E.ColiBL21构建耐盐基因工程菌,并考察了盐度、诱导剂对其生长的影响;探索pH值、温度、染料浓度对降解酸性红B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的耐盐性较E.ColiBL21有很大提高;降解酸性红B的最适条件为pH=6.5,温度为35℃;在10%(质量分数)盐度条件下,基因工程菌对5种偶氮染料的降解效果均好于E.ColiBL21。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条件对基因工程疫苗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工程菌的生长条件研究在现代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基因工程菌生长的因素主要有培养基组分、温度、pH值、溶氧量等.笔者分别就以上因素对基因工程疫苗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工程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7℃,进口LB液体培养基,pH8.0,200r/min。50mL锥形瓶装20mL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质粒与基因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殷 《潍坊学院学报》2003,3(2):16-19,31
质粒是细小、环状、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DNA,合有少量基因。原核细胞质粒合有可控制原核细胞发育,转移对药物的耐药性、毒性产物,降解碳源等基因。近代可利用质粒研究各种机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为研究基因工程的工具与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用基因工程菌E.Coli2426/pMN高效表达了麦芽糖结合蛋白—人神经生长因子(β)融合蛋白,菌体经超声波破碎后,上清液经Amylose亲和柱一步即可获得SDS-PAGE纯蛋白质,回收率为10%左右,按标准分子量计,该融合蛋白(55KDa)确是麦芽糖结合蛋白(42KDa)与人神经生长因子(β)(13KD)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11.
首先,优化并确定了光合细菌培养基配方:以乳酸钠为碳源,谷氨酸钠为氮源,用酵母膏来替代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条件:pH值7.0,温度30 ℃,光照度800 lx,微好氧培养,接种量10% 。在此条件下,经发酵试验取得较好的结果为:菌体干重为4.2g/L,类胡萝卜素得率为26.5 m g/L。  相似文献   

12.
磷细菌和钾细菌混合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生产菌肥的磷细菌和钾细菌进行了混合培养,设计了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讨混合菌肥的最佳生产工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细菌和钾细菌可以混合培养,各处理结果经LSR测验,主效A因素中A4水平、B因素中B2水平和C因素中C5水平显高于同组中的其它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蜡状芽孢杆菌和胶状芽孢杆菌为菌种制作的菌肥 ,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 ,N2 O可提高 97.2 % ,K2 O增加83.9% ;使蔬菜次生根数增加 10 %~ 5 1% ,增长可至 30 .9% ,根系活力可增加 17.2 % ;菌肥还可促进植物的营养 ,可使作物叶片的营养元素P、K、Ca、Mg的含量均有增加 ;还可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达 5 3% ,作物的叶面积系数增加 2 6 .8% ;菌肥还可降低呼吸强度 10 %~ 2 3% ;菌肥中细菌代谢时可生成多种生长激素和细胞分裂激素 ,如 6 -苄氨基嘌吟、吲哚乙酸、赤霉素等 ,通过这几方面的综合作用 ,使作物的生长加速、消耗降低 ,最终使作物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4.
鲢鱼白皮病致病菌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发生白皮病的病(死)鲢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特性鉴定。从6尾新鲜病(死)鲢鱼的病变部位组织分离到几乎纯一且多量的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物做纯培养3株共18株,经形态特征检查及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细菌,其中5尾为单一的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感染,1尾为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两种细菌感染。经致病作用检验初步表明所分离到的两种气单胞菌均可构成鲢鱼白皮病的病原菌。经用15种常用抗菌类药物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8株供试菌对链霉素等12种均高敏,对青霉素等3种均耐药。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黄色短杆菌TV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处理,在含磺胺胍(SG)、α-氨基丁酸(α-AB)、2-噻唑丙氨酸(2-TA)结构类似物平板上定向筛选,获得L-缬氨酸高产菌株TV230。运用遗传算法,对L-缬氨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用10组实验完成了8因素20水平的优化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能使缬氨酸的产量提高19.4%。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的遗传算法编码方式进行了改进并与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相结合,从而克服了BP算法收敛速度慢的缺点。算例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硅酸盐菌剂的生产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钾细菌生长数量的测定,确定了硅酸盐菌剂生产工艺。此外,以化学分析和生物测定的方法,对菌种性能测定的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确具利用和分解硅酸盐和磷矿粉的能力,水溶性磷含量比对照增加84×230%,水溶性钾含量比对照增加38×52%  相似文献   

18.
通过 Vali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化学药剂和生防拮抗菌对冰核活性细菌的杀灭、抑制效果和对冰核活性的破坏作用 ,并用生测方法测定了药剂对活体植株上的冰核活性细菌的杀灭作用 ,又应用人工模拟霜冻法试验检测了药剂和生防菌的实际防御霜冻的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和生防菌对冰核细菌都有一定作用。其中药剂作用快 ,对冰蛋白有破坏作用 ,生防菌作用持久 ,但对冰蛋白无明显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20.
系统介绍了RAPD技术在畜禽品种 (系 )和类群的鉴定、群体的遗传分化、基因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