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它大多是由名著一时或学甲一方的鸿学巨儒创办或主持的民间私立高等学府,朝廷通过赐书、赐田、赐产等方式予以承认和支持,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终止于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始终与官学、乡校同时并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书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其兴衰及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书院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大学的教学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2.
陈华刚 《工程与建设》2021,35(1):29-30,34
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组织机构,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书院文化创建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明清时代最为鼎盛.传统书院功能空间受到儒学教育理念的影响,除了为学者提供圣贤书讲学、议论探讨之所的常规功能空间外,书本收藏、书本修订、休闲游憩、祠庙祭祀等活动区域也是我国传统书院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其突出中心要义可归纳为“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3.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浙江古代书院始于唐 ,兴于宋 ,沿至清末 ,历时千年 ,遍及全省。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等方面 ,与官立的太学、郡县学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对浙江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子是中国书院制度的实际开创者.书院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由学者主持并担任讲席,自任“学统”以实现“道统”.书院既是教育阵地,又是研究与著述场所,集教学、研究和著述于一身.书院形式开创了自由研究、自由讲学之风,有利于学术争鸣与交流,推动了学术发展.朱子制定的学规,确立了书院的宗旨、教育目的、任务与方法,提倡独立自主精神.所有这些,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我国书院萌发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改制于清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江西书院不仅有幸同其始终,而且几度独领风骚,对江西教育昌盛、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民智启迪、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凝聚赣文化精神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9,(5):69-72
书院制教育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以书院制改革为切入点,将书院制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在求学与修身上相得益彰,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地方高校“书院制”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求,是培养全面发展之人的使命,更是地方高校的应然之举。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需要坚守书院育人之“道”、育人之“基”、育人之“法”、育人之“境”,创新“地方”顶层设计、创新书院治理机构、完善书院课程体系、打造一流导师队伍、创设温馨书院环境。通过坚守与创新,扎实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的进程,培养融汇追求知识、关怀人性和绽放生命价值于一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南阳卧龙书院兴建于元至大年间,是当时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历经兴衰,文化厚重,传承和保持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书院的主要职能,见证了古代书院制度从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书院、祠庙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书院建筑中现存的重要实例,成为研究古代书院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相似文献   

11.
晏富宗 《科技信息》2013,(12):188-188
书院教育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宋代民间书院主要是由理学大师开办和主持讲学,在古代书院中独具特色。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有关书院的文献和资料,发现宋代民间书院与官办书院教育迥然相异,道是民间书院创办的基石,主要体现在大师讲学宗旨和生徒求学目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其发展中形成的教育特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自学与指导相结合、教学与训育相结合等,对现代研究生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可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结晶。该文以福建书院为例,由古及今探讨古代书院重视人文教育及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认为现代大学应当汲取古代书院教育文化的精华,将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霞 《科技信息》2007,(17):143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对唐以来的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私学、教育学术研究和藏书。  相似文献   

15.
青原会馆在明代中后期出现,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业经济发展的后果。青原会馆是明代江右王门传播阳明心学的一所讲会式书院,其主讲者将高深的书院文化下移于广大民众,在讲义的传播方式选择上也有相应的变通,使书院文化的传播机制更趋于成熟和多样。青原会馆的发展断断续续,从明代后期到清代中期大致可以分成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复兴阶段和转型阶段四个阶段。青原会馆的教学理念是宣讲阳明理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其教育对象虽然对普罗大众开放,但可能主要还是面对士绅阶层。在教学内容讲授方面,青原会馆采取全面教育的教育方法,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设施,介绍了梅州书院的概况,阐述了梅州地区书院的演变历史,勾画出了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的东林书院历经时代变迁,在当代社会仍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开展社会教育、提供旅游观赏的功能。在传承与创新中,东林书院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以爱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讲学为主要运作形式、以网络平台为主要宣传基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但同样面临东林故事讲述吸引力不足、文化活力与精品不足、发展视阈狭窄与普及面不足的现实困境。加强学术交流并深入挖掘东林文化内涵,打造东林品牌形象并开发优秀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传播格局并展示书院文化形象,是东林书院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高校共青团建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目前高校共青团建设普遍面临形式单一,组织效率低及学生归属感弱的问题,学生归属感弱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高校改革的趋势中,书院制改革被认为是一大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书院制改革将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归属感,同时提高组织效率,丰富团建形式。书院制的优势将是团建很大的一个补充。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团建和书院制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一套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体系、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凤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古代书院在教授生徒儒家经典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挖掘其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书院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讲会制度这几方面充分体现了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从这几方面来剖析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书院制管理模式下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了唯一性,这是从传统管理模式中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