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城乡的过渡地带,城镇郊区的土地利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南方丘陵地区城郊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整理能够在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耕地的质量,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尽量挖掘城郊土地整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从黄土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出发,分析和总结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设计方法,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使得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土地整理使得这一地区在土地利用、农民增收、防治水土流失中取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输水便捷、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中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可实现明渠灌溉无法达到的标准。以赤壁市车埠等两个(乡)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丛林片)中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应用为例,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灌溉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殷胜泉 《安徽科技》2007,(10):41-42
枞阳县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和火山岩,如何在这类地质环境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是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分析了枞阳地质环境对土地整理的影响,提出土地整理应与地质环境相适宜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鄂中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本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提出了本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阐释土地整理绩效概念的基础上,采用P-S-R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TOPSIS模型评价了2003-2010年川中丘陵地区市级行政区农村土地整理绩效水平,探讨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整理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10年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整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整理绩效在空间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结构特征,排序靠前的市基本上都是粮食主产区,而排名比较靠后的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市.影响机理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后备耕地资源的差异、整理补充耕地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分析了融水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确定了融水县土地整理开发目标和土地整理开发区,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模式与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济南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的基本模式,包括农村居民点,农田,废弃地,未利用土地整理,并提出相关的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各项条例法规,建立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土地整理相关法规的宣传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的生态需水系统构成出发,总结、修正和补充了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南方丘陵地区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过程,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敏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3):100-103
研究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土地资源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论述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分析实际项目运行中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胶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基础,同时生产、生活功能又影响生态系统。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必要对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重要功能进行统筹研究,即可以采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方法统筹安排土地的利用方向。选取人口密度、亩产GDP、水浇地比重、城市用地比重等1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胶州市所辖的18个乡镇(街道办)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利用SPSS软件的Hierarchical Clust功能,得到系统聚类结果,在充分考虑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生态环境差异、经济发展特征、区位条件及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聚类分异的结果进行了修正。将胶州市分为中心城镇发展区、东部重点开发建设区、北部基本农田保护区、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环境保护区,并且对四类功能分区提出调控措施及利用方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沂蒙山区平邑县的可持续发展,选取了影响生态功能的3个因素中的10个因子并确定了其权重.采用GIS和SPSS技术,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平邑县进行了生态建设功能分区,它们为北部中山森林旅游自然保护生态区、中心城市生态区、中部平原农业生态区和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区,进而确定了各区相应的土地利用调控方向,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油开发对黄土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降低石油开发引起的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石油开发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方法 对土地利用、动植物、植被和景观生态因子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法,土壤生态因子采用类比工程监测和USLE模型预测方法。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石油开发的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3个阶段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土壤、动植物、植被和景观产生影响。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和工程类型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尤其是生物措施要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把石油开发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2007-2010级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入学时的体育加试成绩为原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男生的体育加试成绩的地理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100m项目中,皖南地区总体成绩要优于皖中和皖北地区;在原地推铅球项目中,皖北地区总体成绩要优于皖中和皖南地区;在立定三级跳远项目中,皖南和皖中地区总体成绩要优于皖北地区;在800m项目中,皖北和皖中地区总体成绩要优于皖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沿海低丘陵"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响应,以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招远市为例,利用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基于土地空间扩展强度、半变异函数、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进行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用地空间扩展与收缩处于低速变化;②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功能增强,生态空间减弱是研究"三生空间"的转型的主基调,其转型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土地管理政策等多因素造成;③服务及其他生产用地偏移最明显,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偏移较弱;④胶东半岛低丘陵沿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型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相互转型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主导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演变规律,可为招远市国土空间规划下"三生空间"和生态红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合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土地承载力各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甘南州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拟定了影响土地承载力提高的不同方案,并通过模型仿真结果来验证影响土地承载力提高的因子,最后分析了提高甘南州土地承载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庆市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 ,调整基准地价的技术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市场地价结构分析 ,认识地价结构特点 ,测算地价结构系数 ;二是通过土地收益动态分析 ,认识级差收益变化特点 ,修正级差收益分布模型 .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提出了 1 999年重庆市基准地价方案 .  相似文献   

19.
宁南山区生态建设中退耕还林还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研究宁南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必须与解决群众的长期生活问题同步进行,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步考虑,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退耕还林还草的中间摩擦,使退耕还林还草和坚持生态优先真正得到落实,彻底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西夏区房地产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时其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以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时西夏区房地产开发功能分区进行了规划与布局分析,为西夏区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政策优化方案:继续大力发展西夏区经济;坚持有特色的多元化房地产开发;深化土地使用政策改革;加大房地产金融服务及税收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