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其裂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裂缝原因分析是评定裂缝危害性及对裂缝进行处理的依据,因此全面分析研究裂缝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某高架桥连续箱梁裂缝现场检测调查资料,从裂缝形成的过程及裂缝的特征两方面分析裂缝的性质及成因,并提出裂缝的处理建议,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对层面防水裂缝及裂缝的渗漏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对层面防水裂缝及裂缝的渗漏防治的几点建议及时防水层裂缝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3.
川东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直径岩芯、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3种基本类型;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溶蚀裂缝、收缩裂缝、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4.
煤层井下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会对水压裂缝的扩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水压压裂裂缝遇天然裂缝二维模型,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裂缝扩展规律及天然裂缝破坏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扩展中主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交角度、水平主应力差及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影响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在低主应力差、低相交角的条件下,压裂裂缝趋于沿天然裂缝发生剪切破坏扩展;在高应力差和高相交角情况下,压裂裂缝易直接穿过天然裂缝扩展.当天然裂缝尺寸较长,压裂裂缝易沿天然裂缝扩展,而小尺寸的天然裂缝对裂缝扩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磁场理论及三维有限元素法,提出一种用于模拟电成像仪器对裂缝响应的算法。该算法适用于电成像仪器在油基钻井液环境下对裂缝(包括水平裂缝、倾斜裂缝和交叉裂缝)响应的数值模拟。当裂缝张开度大于1 mm时,随着裂缝张开度的减小,裂缝处响应值也相应减小,算法对裂缝有较好的分辨效果;算法对裂缝的识别能力受背景地层与裂缝流体电阻率对比度的影响;仿真结果可以清晰地反映裂缝所处地层位置及方位角,对于倾斜裂缝,通过后续处理还可进一步获取裂缝倾角。  相似文献   

6.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 ,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 ,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 ,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缝合线、差异压实裂缝、压裂缝、冰冻裂缝及与重力滑塌有关的裂缝 8种类型。通过对各类裂缝的几何形态、发育特征的描述 ,对其形成环境、分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各类储层孔渗结构及运储性能 ,尤其是碳酸盐岩、低孔低渗等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禹化伟 《科技信息》2010,(18):336-337
隧道二次衬砌裂缝是隧道的严重病害之一,裂缝的产生对安全、质量甚至运营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工程所处环境及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对二次衬砌混凝土的裂缝成因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裂缝产生的几种关键影响因素,并对预防裂缝产生及裂缝的修补提出建议,以更大程度地避免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全面、准确对致密储层的裂缝网络进行定量表征及预测影响着裂缝性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在系统调研国内外裂缝研究成果且详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分析、测井识别、构造曲率法及应力场模拟、地震裂缝检测、非线性理论方法等着手,总结出了储层裂缝表征及预测研究的进展。研究表明,根据成因将储层裂缝划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构造缝包括区域性裂缝、局部构造缝和复合型构造缝,局部构造缝指与断层和褶皱相关的裂缝;非构造缝主要分为收缩缝和与表面有关的裂缝两大类及9个亚类,裂缝类型不同,其特征及成因机理也不同。采用地质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建立露头、岩心与测井的识别模式对裂缝进行准确识别。利用地质、测井和构造应力等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计算。详细阐述并分析了多种裂缝预测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指明了储层裂缝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某商办楼现浇板裂缝进行检测,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并通过静载试验确定裂缝对承载力的影响,最后得出裂缝成因及试验结果,提出裂缝处理建议,供同类工程裂缝的分析和处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住宅现浇板裂缝问题。大部分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及斜向裂缝产生。本文从施工角度对产生接板裂缝质量通病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裂缝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认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规律及裂缝网络形成条件,通过建立页岩气储层水力裂缝延伸的二维模型,分析地应力差异系数、天然裂缝及层理面等因素对水力裂缝延伸方向的影响规律,并对页岩储层水力裂缝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力裂缝在层理面内转向、分岔及沟通天然裂缝是形成裂缝网络的关键,层理面和天然裂缝逼近角和地应力差异系数需在一定临界组合条件下才形成裂缝网络,偏离该条件均形成单一裂缝;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页岩的层理面和开度较好的天然裂缝之间的逼近角呈大角度时,更有利于形成裂缝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缝洞型油藏中裂缝作为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其闭合与否对油田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以塔河缝洞型油藏为背景,对裂缝是否闭合进行预测,建立考虑内压变化的有限元力学模型,获得不同形态裂缝闭合过程及闭合规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多因素对裂缝闭合的影响,并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裂缝宽度随裂缝倾角、裂缝长度、侧压力系数变化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裂缝的长度越长、所处地层侧压力系数越大,裂缝越容易闭合;倾角对裂缝闭合的影响与所处地应力场有关,在构造应力小于垂直应力的地层中,倾角越小的裂缝越容易闭合;侧压力系数对裂缝闭合影响最大,裂缝长度次之,裂缝倾角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夏成宓  彭波  张川莎 《工程与建设》2012,26(4):552-553,556
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水池产生的裂缝对使用及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弄清楚裂缝产生的原理。根据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总结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产生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对水池裂缝防治的一些意见及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温度收缩对沥青路面开裂的影响规律,在考虑沥青混凝土弹性模量及温缩系数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模型对温度型表面裂缝及反射裂缝的扩展进行动态分析,并预估2种温度裂缝疲劳断裂寿命.结果表明:不同变温条件下,裂缝扩展的应力强度因子K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温降越大,裂缝扩展越快;基准温度越低,裂缝扩展越快.其中表面裂缝温度疲劳扩展寿命要远远小于反射裂缝的温度疲劳扩展寿命,路面结构参数对反射裂缝温度疲劳扩展的影响则要明显高于对表面裂缝温度疲劳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宏亮  王伟  杨旭辉 《河南科学》2003,21(5):664-665
对新开沱河节制闸墩墙的裂缝进行了检测,分析认为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裂缝进行了注浆处理,消除了裂缝对结构耐久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自身经历分析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的形成、危害及裂缝的种类、产生原因,并提出对裂缝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裂缝对T梁结构的危害很大,故研究裂缝的相关参数对T梁的具体影响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某地区T梁桥的裂缝的调查与分析,并按照相关规范对裂缝进行了分类统计,确定了裂缝高度、裂缝宽度、裂缝深度和裂缝位置四种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建立无裂缝T梁结构与各裂缝参数下的T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所确定的裂缝参数进行分析,得到这四种裂缝参数对T梁刚度及承载力影响规律。研究得出:裂缝的深度对T梁承载力、刚度的影响比较大;不同位置的裂缝对结构的影响不同;支点处裂缝对T梁结构刚度与承载力的影响比L/2处裂缝小。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对结构表面进行裂缝识别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而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使用消费级照相机对裂缝图片进行处理,识别裂缝区域和测量裂缝宽度,包括图像模糊、图像增强、形态学运算、图像畸变校准、连通域标记、孤立点消除、裂缝碎片拼接等.对提取出的裂缝区域,统计裂缝发展方向,计算其对应的裂缝长度及宽度.通过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加载试验,对梁表面裂缝进行拍摄,在实验室条件下得知裂缝宽度误差在0.1 mm左右.  相似文献   

19.
沥青路面裂缝的成因及处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是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文章对沥青路面的裂缝类型、外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叙述了裂缝的处理方法、处理构形,简析了裂缝处理材料及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裂缝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型裂缝、低温收缩裂缝、温度疲劳裂缝、路基沉降裂缝及设计或施工不当产生的裂缝的产生机理,提出了各种裂缝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