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层建筑的兴建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基坑工程的发展更是势在必行。各地在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了不少的教训。基坑开挖与支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还涉及工程施工与工程管理,是融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1、根据本人这些年在基坑工程中的部分经验教训,谈谈在处理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关系中容易出现并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1)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按照有关规范采取支护措施基坑支护是基坑开挖安全施工的前提,是实现基坑工程最终经济价值的保证,它们具有各自的独立功能特性而又不能独立存在,是由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铁工程支护结构对周围土体变形影响的问题,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DINA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进行开挖支护模拟,建立明挖法深基坑开挖支护过程的三维模型,分析开挖过程中连续墙支护开挖和连续墙、锚杆联合支护开挖两种工况下,基坑周边地层的位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过程是一个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内土体、基坑周围土体共同作用的问题,支护结构和支护方法对基坑周围环境的影响明显,周围土体和基坑内土体对基坑性状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某实际相邻双基坑工程为原型,利用PLAXIS建立相邻基坑开挖的二维模型,采用HS土体本构模型,分析相邻基坑同步开挖对土体位移、支护结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考虑不同开挖工序和不同基坑间距,分析相邻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和基坑支护结构在不同开挖工序下的变形特征.对相邻基坑同步开挖下的支护结构位移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邻近基坑开挖卸荷对基坑间土体沉降、坑底隆起、坑外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等产生明显影响.相邻基坑间距、开挖顺序和支护方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基坑工程的发展、内容和分级.总结了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的应用进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重新分类:开挖分为无支护开挖和有支护开挖;支护分为被动支护和主动支护.介绍了各种支护与开挖方法的适用条件,为基坑设计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是复杂且综合的问题,与地质条件、施工管理、相邻建筑的施工等紧密相关,同时还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土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深基坑开挖不仅要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而且要保证邻近建筑的安全,这给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带来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赵明 《工程与建设》2015,(2):252-254
在铁路桥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深水基坑开挖是否成功及其支护与开挖技术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的快慢和施工质量的好坏,其中基坑开挖既涉及到工程量的精确计算,又涉及到制订完善的施工方案。文章针对铁路桥梁深水基坑支护、开挖施工过程及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可以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郑州某基坑支护实例,运用FLAC3D程序对该工程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对基坑支护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步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开挖支护后基坑从整体上是稳定的,与施工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深大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布研究是保障基坑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某城市房屋深基坑为工程依托,对其在开挖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基坑开挖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将模拟计算数据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和内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该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9.
陈才国 《科技信息》2009,(4):264-265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时代特点的工程地质课题,放坡开挖和简易木桩围护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涉及工程地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本文是作者根据仙居某工地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分析、探讨了基坑工程容易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基坑工程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其相关前期模拟计算、中期施工控制及后期反馈重要性日益凸现。采用荷兰PLAXIS B.V.公司开发的岩土工程数值模拟软件,依据基坑开挖的实际步骤,对基坑开挖临空面及相关的支护结构进行了模拟,得到在排桩+锚索支护模式下基坑开挖后的变形以及应力特征,并与现场实际监测情况对比,对基坑的开挖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饱和粉细砂地层深基坑开挖施工中易产生管涌等现象,粉细砂地层具有高灵敏度、触变特性,在动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土体破坏,施工过程中若施工不当,极易造成流沙、沉降、塌方等现象.该文主要介绍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饱和粉细砂地层基坑开挖和支护方面的几点经验.该工程地层为黄河冲积地貌,系饱和粉细砂地层.基坑排水、基坑支护与基坑开挖密切配合,基坑开挖特殊部位要采用塑性混凝土和高喷防渗墙等施工方法,施工中坚持"慎开挖、勤监测、快支护、早处理"的原则,组织严密,施工科学性可以确保了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基坑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杏锦路站基坑支护工程为案例,运用有限元和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基坑开挖坑底回弹的规律和不对称开挖对地铁工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离基坑边越远、开挖越深,坑底土体回弹越明显;土体不对称开挖产生土体偏压,桩前塑性区范围与基坑开挖深度成正比,且在土体偏压一侧比另一侧明显.为保护地铁工程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可采用排桩+预应力锚索结合排桩+内支撑支护方案,解决基坑整体稳定性和变形控制问题;可采用土方分层分段分块、均匀、对称的开挖方案,减少土体偏压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使得高层建筑不断向地下空间发展,需要进行基坑的开挖,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就要求对基坑进行支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以及该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对本工程基坑开挖进行了可行性和稳定性分析,并对桩锚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传创  张翠勤  关群  张家树 《工程与建设》2009,23(5):699-700,703
文章从具体工程实例出发.建立基坑观测点变形位移与时间、土方开挖深度之间关系图,通过分析表明,基坑支护结构的形状、时窄效应对支护效果有较大影响;并利用BoItzmann公式分别拟合基坑冠梁变形与时间和土方开挖深度的关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高层建筑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发展概况,并对其方案设计、基坑支护性能、基坑开挖稳定、水影响及基坑施工监测技术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涉及到深基坑的开挖,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成为车站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佛山地铁二号线石梁站的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该基坑采用的支护形式,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整理,对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在开挖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项目的变化符合前人研究规律,由于地质条件较好、围护方案设计合理,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研究.针对盘锦地下商业街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现场监测方法,获得了钢支撑轴力、桩顶水平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钢支撑轴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大小变化和开挖速度与方向、钢支撑架设与拆除时机、钢支撑与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桩顶水平位移随开挖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其变化主要是由土方开挖引起的,且与开挖后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长短相关;周边建筑物沉降随开挖时间的递增而增大,增长速度前慢后快.通过与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设计值及监测报警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安全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基坑开挖是基础和地下工程施工中一个传统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的问题。本文就是以天津张贵庄雨、污水处理泵站项目为例对深基坑的支护技术,设计计算、土方开挖、支撑架设、等进行了研究与应用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钉支护机理,确保基坑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大连地铁一号线某车站出入口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仿真技术模拟边坡无支护开挖与土钉支护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特征,并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对基坑土岩体结构采用Mohr-Coulomb构建模型,锚杆、土钉与混凝土结构采用线弹性模型;基于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绘制地表沉降对比分析曲线,找出边坡开挖全过程应力应变规律,并从力学角度分析土钉支护体系对土体加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钉支护能有效限制原始应力平衡遭到破坏后土体各部分的塑性变形、地表沉降及土体位移,从而确保基坑稳定.  相似文献   

20.
高层建筑工程中,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项主要的分部工程,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最近深基坑倒塌事故时有发生,对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深基坑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基坑开挖与开挖深度、地质、水文及现场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下列情况下,开挖时要采取支护措施:基坑开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