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江河谷带是我国内陆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的一块特殊区域,南亚热带水果荔枝、龙眼在该区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本文讨论了川江河谷在型的划分问题,分析了四川荔枝、龙眼对气候、土壤条件的基本要求,并阐述了该地区发展荔枝、龙眼的气候、土地、土壤,品种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若干气候因素对广西荔枝龙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2-1966年、1970-2000年广西荔枝、龙眼总产量资料,分析了广西荔枝、龙眼产量序列的变化特处和严重霜冻,气温、降水、日照及冬季低温寒积量等气候因素对广西荔枝、龙眼产量的影响。认为严重霜冻是发展荔枝,龙眼生产的限制条件,当最低气温在-2℃以下时,对产量的影响十分严重;荔枝、龙眼各生育期的气候因素,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荔枝,龙眼的花芽分化,需要适当的低温寒积量,初步认为总寒积量10-45℃(或10-40℃)有利于广西荔枝,龙眼增产。  相似文献   

3.
广西荔枝龙眼的冻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方旭  苏志  李艳兰 《广西科学》2002,9(3):225-230
根据文献和1999年12月广西霜冻灾害资料,分析研究广西荔枝、龙眼的冻害指标,确定广西荔枝、龙眼的越冬冻害(或霜冻)指标为:极端最低气温-1.9-0.0℃为轻冻害,-3.9~-2.0℃为中度冻害,≤-4.0℃为重冻害。选择30年重现期及5年重现期的冬季最低气温作区划指标,制作广西荔枝、龙眼冻害区划。确定沿海、玉林市南部、大容山南部的北流和玉州部分区域、都安澄江河谷等地为无冻害区;沿海北部、贵港市、南宁市、南宁地区、玉林市北部地区的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梧州市郊区及苍梧县局部,藤县西部局部,右江河谷沿线海拔400-500m以下地区,河池地区的都安到河池一线的河谷平原地区为轻冻害区;梧州市南部和中部(大部),贺州地区南部,柳州地区南部和柳州市大部,河池地区东南部及西部红水河河谷区,百色地区中、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北部的南盘江河谷局部、驮娘红河谷局部,桂林市的恭城河河谷局部,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明山、西大明山等海拔较高区域为中冻害区;贺州地区的北部和中部,桂林市大部、柳州地区和柳州市北部、河池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百色地区北部山区及南部海拔较高(600m以上)山区为重冻害区。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名特优水果:龙眼、荔枝果树的主要气候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生产布局区划。并就这些名优水果在广西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若干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荔枝种植公布的历史考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在历史上曾是三大著名的荔枝产地之一。本文考证认为四川荔枝最早植于秦代,指明四川历史上荔枝种植的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指出唐宋时期是四川荔枝种植的鼎盛时期,在今四川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等地、县的河谷地带都有大量种植,种植的最北点曾达到北纬32°左右,但在明清以后,种植面积大大缩小,今天四川荔枝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纬29°50′以南的极少数地区了,本文从气候,兵燹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四川荔枝分布缩小的原因,并指出四川今后发展荔枝生产的方向和有利的时代、历史及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对龙眼园两种细蛾研究的结果,描述荔枝尖细蛾和荔枝蒂蛀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并提出一套防治荔枝尖细蛾和荔枝蒂蛀虫的方法,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Bradley),鳞翅目、细蛾科,又名爻纹细蛾。主要分布在两广、闵、台湾省,内地主要在四川盆地。赤水地处四川盆地的边缘,有悠久的荔枝、龙眼栽培历史,种植面积386.7hm^2。近年来,该虫已经成为我市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30%,荔枝受害程度比龙眼的受害程度要大,虫果率一般在20%-30%,严重时虫果率高达80%,不仅影响了产量,而且严重影响了果品的质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8.
史军  刘春田 《科学世界》2022,(10):120-123
<正>虽然有一些人喜欢龙眼的清甜,但是外表靓丽的荔枝凭借肉厚味甜、风味浓郁占据了水果珍品的宝座,龙眼只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为什么人们没有培育出可以比肩荔枝的龙眼品种?龙眼原产我国。近两千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以实生苗繁育的方法栽培,因而衍生出大量个性迥异的品种。提高果实可食用部位的比例是未来选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荔枝龙眼重要病害炭疽病和霜疫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指出荔枝龙眼炭疽病和霜疫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穗和果实,叶片早落,花穗干枯死亡,果实腐烂并产生异味;两种病害为害造成的损失很大,防治必须及时,且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0.
吕超锦,男,汉族,1938年11月生,广西玉林市人。1966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现任玉林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生从事师范生物教学,先后担任遗传学、微生物学、果蔬栽培学等六门课程。教学中实施教、科、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学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贡献。教学之余积极开展为农服务的科研活动。1982年以来,自费带领学生进行“荔枝龙眼连年丰产栽培技术”等多项研究。发表《克服荔枝龙眼大小年结果的丰产配套技术》等论文50余篇,出版《荔枝龙眼大小年丰产技术》专著。开创了人工调控荔枝龙眼成花、开花、结果的配套技术路线先河,并配套制成增果灵、调花素、稳果灵三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以天山头屯河为例,通过对河流水沙情势的分析,探讨了干旱区河流不同地段的产输沙特点,提出了干旱区山溪性河流泥沙源于中低山带;同时结合不同地段(不同海拔)的地质、地貌及气候、土壤等植被生长条件,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治理对策和具体开发保护的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和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琼西南部丘陵低山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早期引进早熟荔枝试种初步获得成功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其发展早熟荔枝的可行性,并提出该地区发展早熟荔枝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干旱河谷区与石漠化荒地、沙化区等同属困难立地区,其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川西干旱河谷区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植被恢复限制因子多,关键技术和理论的突破已是瓶颈问题,急需得到进一步解决.本文通过对川西干旱河谷区的形成过程、立地条件、植被演替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历史上该区域植被恢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恢复植被物种选择、灌溉方式、整地方法、栽植技术、管护等角度提出该区植被恢复适宜模式,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候和土壤要素的中国耕地适宜性指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分布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从中厘定土壤和气候这2个关键要素,然后基于此构建了一套计算耕地适宜性指数的方法.通过获取的气候适宜性与土壤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2个要素的一定代表性.本文最终的结果代表自然状态下耕地分布的最初可能性,具体特征有:1)对耕地分布起影响的气候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的块状分布;2)对耕地分布有影响的土壤适宜性比较零散,但是大体还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3)对于不同地区耕地分布,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区别,西北为土壤要素,东南为气候要素;4)耕地适宜性最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而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最低.结合人口、经济等因素,这样一套耕地适宜性分布图对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重要的空间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旅游形象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探讨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驱动机制,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等地方性特征以及旅游客源市场受众调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定位,提出了包括整体形象、口号设计、视觉设计、行为设计等在内的较为全面的区域旅游形象系统,并对该地区旅游形象构建的区域协作机制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四川段Cd异常源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都经济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重点研究长江各支流重金属元素Cd的来源与分布、分配特征,定量估算金沙江等四大支流Cd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该区早期及现代沉积物、悬浮物中Cd均为高背景值,其质量分数达0.2×10-6;水系沉积物及悬浮物中Cd的高值点明显受到流域内分布的铅锌矿、金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或矿点影响;区内各水系Cd的输出通量明显增加,岷江、沱江Cd的输出通量占流域总通量的比例上升,嘉陵江所占比例下降,金沙江略有变化;水体中Cd的输出通量所占比例在泥沙中减少,在悬浮态和溶解态中增加。  相似文献   

19.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