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针对滨海新区发展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区域地理气候特点,结合滨海新区特殊的功能定位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剖析了目前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在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提高滨海新区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价体系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能源增长和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针对风电场的建设运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内容,设计了其业务流程,为风能资源开发利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丽霞 《甘肃科技》2011,27(3):79-80
气象档案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加强,为气象业务、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有效服务。然而,从事业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来看,气象档案工作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气象档案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增强对气象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气象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协调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开发气象档案资源,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全面推动气象档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李新庆  王凡 《江西科学》2015,33(3):415-418
针对宁夏气象资料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的问题,研究了基于Openlayers和AJAX技术构建宁夏县级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实时资料Web GIS展示系统,并综合运用了ASP.NET、SQL Server、JSON等技术,实现了基于Openlayers的Web GIS客户端开发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满足宁夏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设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及时性、主动性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气象服务需求,因此需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管理权限、创新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省、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预警能力、实现精准预警以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迫切需要.以山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探讨内容,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探讨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短板,重点提出了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包括强化监测站网建设、构建预警信息化共享平台、提升预警能力和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郭庆燕  张敏  杨晖 《海峡科学》2022,(3):104-108
气象档案是气象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福建气象档案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产生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印证了福建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该文从气象档案馆发展、观测站发展及气象档案资源角度介绍了福建气象档案历史,通过介绍档案数字化进展以及近年数字档案馆建设和珍贵档案保护情况,探讨在现今的工作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气象档案管理和保...  相似文献   

8.
课题研究建立了城市专业气象信息的获取、加工、制作、分发、服务、管理的新流程,实现了城市专业气象服务整个过程的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使用了信息采集新方法, 并在网络设计中采用开放的TCP/IP协议为骨干协议,通过Novell网、Windows NT网、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地面气象通讯网中采集实时气象信息和预报信息,并存入专用的SQL 数据库供预报员调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需求.聚焦我国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和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三大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成就.在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上,全面回顾了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全球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进展.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上,从重大事件和活动中的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智能化水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和标准化、蓝天保卫战中的先导联动作用和机制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主要成绩.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上,从新时代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顶层设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4个方面介绍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业务、研究和理念上对我国未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进行了相应的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基层台站已开始使用自动气象站,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国气象系统,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业务工作,但同时随着internet网的  相似文献   

11.
发挥气象服务的保障作用,建设"三农"服务专项.夯实气象为"三农"的监测、预报和服务的基础,完善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机制和体制.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为导向,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到2012年底,进一步完善宁城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显著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使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要求,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托全市便民警务站建设的近两百个电子显示屏,建设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开展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在丰富便民警务站服务内涵的同时大幅拓展了气象服务信息的服务覆盖面,明显提升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为广大市民生活、出行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制作发布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出发,以湖南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模板、湖南省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标准为基础,实现了预警信息分灾种分群体的一键式发布.该文详细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平台的设计思路、模块设计及应用情况,希望能够为项目设计人员如何从服务的角度设计业务平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各个领域开始不断渗透,气象业务中也开始广泛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提高气象业务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更新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为气象业务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我国气象行业可持续发展。该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气象业务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措施,可以对于实际工作起到参考作用,创新气象业务的工作形式,为人们提供精准性的气象信息,降低恶劣天气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丁园圆 《科技信息》2011,(27):194+23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GIS在气象服务中将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GIS在气象中的应用》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存在着难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和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等不足,提出了编写合适教材、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适应新技术发展三方面的教学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拓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从事气象行业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郑红艳 《科技信息》2012,(10):84-84
现有气象水文保障能力已经不太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气象水文保障要求。本文从转变保障观念、搭建技术平台、提高机动能力以及重视人才建设这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气象水文保障能力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从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及上海市冰冻雨雪灾害谈起,分析了这次灾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指出在社会应对灾害、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和气象专业预报服务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介绍了上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强调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加强社会多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等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行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动化技术在气象领域的综合应用.将自动化专业特点与气象行业的工程应用相结合,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融合在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中,以科研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复合培养,使自动化专业与气象行业和社会需求接轨,塑造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乡镇气象工作站平台建设将着重解决气象信息员管理、科普知识培训、气象信息获取以及灾情手机上报管理等方面问题,探索气象信息员管理方法、发挥气象信息员纽带作用,最终实现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现实的业务意义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部门内外对于气象资料的共享需求,提高县级气象资料收发共享能力,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跨平台开放源代码的共享应用:通过虚拟主机提供各类气象产品和部门外共享的数据的下载,通过可配置的自动文件分发软件可以主动向用户推送资料。在郑州市新密市气象局的实际业务试运行表明该应用可以满足现有业务需要,并能够为未来新增业务需求提供扩展,适合在其他县级气象部门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