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建立了排气消声器与发动机的耦合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排气消声器的传声损失进行了计算,分析发动机的排气噪声。根据这种方法,对原消声器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消声器消声效果优于原消声器,对排气消声器的研制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建辉  郭鹏 《河南科学》2012,30(5):592-596
目前,对汽车发动机排气噪声的控制主要是安装排气消声器.消声器的设计与性能研究主要围绕其消声性能和对发动机功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对鼻锥结构排气消声器结构三维建模后进行性能模拟分析,获得了该消声器内部的声压分布情况和插入损失随频率的变化关系,预测了该消声器对发动机功率损失的影响.该种方法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为小型柴油机设计了一种排气净化消声器,采用泡沫陶瓷作为过滤材料,将催化转化技术及活性碳纤维(ACF)应用其中.通过实验和改进后的排气净化消声器与试验样机原消声器相比,在标定工况时,排气净化消声器降低噪声4dB(A)以上,有害废气排放物NO的含量降低48.1%,HC、CO和烟度均有一定的降低,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小型柴油机的性能提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244S摩托车排气消声器,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该消声器的声场模型和流场模型,利用SYSNOISE软件对该消声器进行了三维声学仿真,在声场仿真基础上提出对原消声器的改进方案,优化了原消声器内部结构。通过对改进后的消声器进行仿真与台架试验对比,改进后的结构比原消声器在中、高频的消声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仿真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流场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消声器功率损失变化不大,表明对原消声器结构的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排气消声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新型的阻抗复合式柴油机排气消声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结构的消声器在消声性能上有很好的表现,而且由于采用新的结构,其空气动力性能表现良好,对柴油机本身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6.
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实验与改进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消声器的插入损失实验,分析了微型车消声器消声后的声音频谱特征,识别出未被消声器抑制的有害噪声源。建立了该消声器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消声器的声结构进行了声场分析,获得了该消声器的消声频谱特征。基于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并根据抗性消声理论改进了该消声器的结构参数及布置形式,设计出一种新型抗性消声器。对新设计的消声器的消声性能进行台架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消声器消声量提高3-5dB。  相似文献   

7.
手扶拖拉机排气消声器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油机排气消声器的长度、直径及内部结构是其消声量的主要控制参数.本文根据所设计的多级扩张式消声器,通过实验研究以寻求各参数优化组合方案,为设计最佳消声效果的消声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声传递矩阵法的汽车排气消声器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消声器声传递矩阵法,推导了几种非基本声学子结构的声传递矩阵,编制了消声器性能仿真计算及优化程序,利用该程序针对某实际汽车排气消声器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并使该消声器满足该车车外加速噪声控制和实际空间布置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改进的消声器进行了发动机台架插入损失和功率损失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消声器消声性能良好,其最大消声量达到22.9 dB(A),且内燃机的输出功率变化不大,满足该车对消声器提出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消声器是降低内燃机排气噪声的主要部件。通过设计独立测试排气噪声的台架实验,分析了安装消声器前后的排气频谱特征,对比期望的噪声评价曲线,得到了消声器性能不足的频段主要集中在中高频。根据流体和声学的基本理论,基于三维数值有限元,分析了复杂消声器非定常流动状态下其压力场、温度场、再生噪声场分布和主要贡献的噪声频段,研究了消声器在稳态下的传递损失;通过研究声学传递过程中的空腔模态特征,找到了影响消声效果的主要因素。基于消声器仿真模型,研究了消声单元结构特征与消声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善复杂消声器的小孔结构和增加吸声材料,采取实验对比分析了插入损失,验证了分析和改进的有效性。本文综合分析了流体、声学以及流体对声学的影响,研究了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性能,此系统方法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改进排气噪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研制汽车排气消声器的目的和意义,并在对发动机排气噪声频谱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新型排气消声器。文中详细介绍了消声器的消声原理及设计要点。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消声器的消声量为18~22dB(A),且消声频带宽,排气噪声很突出的低频部分的消声量也比解放牌原消声器有显著提高,声音也获得改善,整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GL—Ⅴ—5型消声器比解放牌原消声器减少7dB(A)。GL—Ⅴ—2型消声器,对发动机在各种转速下的功率提高0.83~2.43%。这种节能消声器,目前正在我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S195—1型低背压排气消声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燃机排气噪声必需的消声量频率特性作为设计消声器的依据,论述了扩张室式和穿孔板复合消声器的设计.试验表明,采用这种新型复合消声器后,S195柴油机排气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参考有关技术文献的基础上,建议对内燃机排气噪声采用必需的消声量频率特性,作为设计内燃机排气消声器的依据。文中给出了4115T柴油机和390柴油机必需的消声量频率特性计算实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所述方法能使目前较突出的内燃机排气噪声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柴油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排气噪声,为降低排气噪声,大部分的柴油发电机都安装有消声器,但现有的各种不同原理的消声器效果都不太理想,未能有效解决其排气噪声问题.通过分析柴油机排气噪声特点,剖析阻性、抗性消声器的消声机理,结合两者优缺点,优化结构,针对性地选取吸声材料,设计了一种多级阻抗复合型结构的消声器.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对比,并实验验证了此结构的消声器能有效降低柴油发电机的排气噪声,为消声器降噪提出一种优化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严格的汽车噪声法规以及对汽车舒适度的需求,课题组以某款汽油机消声器为研究对象,将传递损失作为消声性能的评价指标,基于ANSYS软件建立消声器有限元模型,并通过SYSNOIS软件对其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利用建模方法模拟分析消声器各个扩张腔的性能,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实验测试消声器第一、第二扩张腔对中低频消声效果较差;由原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分析结果可知,第一、第二扩张腔进出口处增加内插管的结构方案最优。仿真结果表明:当进口内插管、出口内插管长度正好为扩张腔长度的0.5倍与0.25倍时,此结构优化方案可有效提高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球形扩张式消声结构,这一结构具有比柱形扩张结构消声量更大的优点,将这一结构用于S195型柴油机消声器设计,结果新设计的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和油耗指标都优于产品3#消声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球形扩张式消声结构,这一结构具有比柱形扩张结构消声量更大的优点.将这一结构用于S195型柴油机消声器设计,结果新设计的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和油耗指标都优于产品3消声器.  相似文献   

17.
SC6360B车外加速噪声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降低SC6360B车外加速噪声,对该车的噪声控制措施进行了综合性研究.采用声强测量法对整车进行了噪声源识别,确定该车发动机舱泄漏的噪声及排气噪声是车外噪声的主要来源.并依据实验结果对发动机的进一步的声源识别以及对排气噪声的插入损失分析实验.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及有限元数值分析,最终确定发动机舱噪声的直接泄漏、油底壳罩等附件的振动辐射噪声以及原消声器的消声能力不足是造成车外噪声的主要成因.从而相应提出了对发动机舱隔声降噪、改善油底壳等附件的结构及改进原消声器的综合控制方案.经实验验证, 改进后的车外加速噪声降低了2.5dBA,达到了新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排气噪声是后置柴油机客车的主要噪声源,排气消声器是降低排气噪声的主要部件。用二维声学边界无法建立消声器的降噪模型,用插入损失评价消声量,边界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客车行驶噪声测试结果吻合很好,证明计算模型可应用于消声器选型计算或优化设计。实验证明消声器外包隔声材料在全频程有降噪效果,1kHz以上高频段降噪效果更好,可预见较低的声穿透系数的双层消声器有可观的降噪潜力,应积极研制。  相似文献   

19.
排气噪声是后置柴油机客车的主要噪声源,排气消声器是降低排气噪声的主要部件,用一维声学边界元法建立消声器的降噪模型,用插入损失评价消声量,边界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客车行驶噪声测试结果吻合很好,证明计算模型可应用于消声器计算或优化设计,实验证明消声器外包隔声材料在全频程有降噪效果,1kHz以上高频段降噪效果更好,可预见较低的声穿透系数的双层消声器有可观的降噪潜力,应积极研制。  相似文献   

20.
扩张室水消声器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扩张室消声器的吸声原理及吸声特性,提出了用扩张室消声器来消除水管路流噪声,并从实验上分析了该扩张室水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实验表明该水消声器具有良好的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