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营凹陷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对东营凹陷胜坨和牛庄油田油气包裹体进行了分析,结合其构造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的综合研究,探讨了东萱凹陷油气成藏充注过程中油气运移的相态、运移通道及其成藏过程的时间。首次在东营发现的沸腾包裹体说明了胜坨油田呈现“突发式”成藏的可能性和牛庄油田砂岩体油气充注的时间是东营末期至馆陶期,牛庄油田牛21井区的油气充注时间是东营末期至现今。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东营凹陷胜坨和牛庄油田油气包裹体进行了分析 ,结合其构造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的综合研究 ,探讨了东营凹陷油气成藏充注过程中油气运移的相态、运移通道及其成藏过程的脉动性和成藏的时间。首次在东营凹陷发现的沸腾包裹体说明了胜坨油田呈现“突发式”成藏的可能性和牛庄油田砂岩体油气充注“间歇性”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胜坨油田坨 76砂体油气充注的时间是东营末期至馆陶期 ,牛庄油田牛 2 1井区的油气充注时间是东营末期至现今 相似文献
3.
李明琴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通过对广西拉么锌钢多金属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成矿温度、成矿盐度、成矿密度、成矿压力以及气液相成分特征的研究,确定了该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对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及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纵向上主要集中在盐下沙三~4、沙四及盐间沙二下、沙三~1、沙三~3段;平面上则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中央隆起带上。现已探明的天然气,从化学组成上看有干气、湿气、凝折气;从成因上分析有油型气、煤系气及两者相互掺合的混合气。下第三系和石炭二迭系是两套主要生气源岩。由于早第三纪凹陷快速沉降,使下伏石炭二迭纪煤系进入二次生气期,同时使下第三系生油气岩系相当一部分进入高成熟生气阶段,形成丰富的气源。其上又有分布广、厚度大的膏盐作为良好的盖层,天然气不易散失,故导致凹陷中天然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5.
四川偏岩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点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建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本文通过对偏岩子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了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认为本矿床金主要是在CP_2-NaCl-H_2O体系中,中-低温、中低盐度、弱酸性和弱还原环境中沉淀富集的,并提出有关包裹体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分析临南洼陷油气运移的动力系统、输导条件、运移方向以及运移时期的基础上,对临南洼陷内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临南洼陷油气运移系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在3000m以上地层为正常压力系统,3000m以下地层为混合压力系统,浮力和异常压力构成了临南洼陷内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2) 近东西走向的断层和相互连通的砂体共同组成了油气由洼陷中心向边缘运移的通道;(3) 油气由洼陷中心向边缘运移共有4个优势运移方向;(4) 油气运移时期出现在渐新世东营期。 相似文献
7.
地层热流体是一个完全的地质概念,它主要是盆地内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在地层热流体层段,主要研究热流体在地层局部产生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异常,从而考虑它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地层热流体对有机质成烃有促进作用之外,还存在抑止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南西部花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藻礁灰岩中的大型MVT矿床。矿床的矿石矿物中普遍有流体包裹体存在,其中有子矿物发现。采用SEM和EDX对它们进行研究后,在4种主矿物中发现有7种子矿物:闪锌矿、石膏、方解石、重晶石、石盐、黄铁矿和沥青。硫酸盐类矿物在包体中的发现,证明成矿流体中,SO2-4的含量较高,而且可能是与金属离子共同迁移。 相似文献
9.
油气藏内烃类再运移及原油性质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形成之后所经历的地史过程中,构造运动使其圈闭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油气藏中的烃类发生再运移,从而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一再形成,或者使其遭到彻底破坏。油气藏的变化使烃类的性质也产生变化,如生物降解使用使原油稠化,或地热作用使其发生热裂解而成气。对3种油进行的热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地温条件、压力和时间对原油裂解成气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克拉玛仪油田和孤岛油田原油中细菌成活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 相似文献
10.
在油气藏形成之后所经历的地史过程中 ,构造运动使其圈闭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油气藏中的烃类发生再运移 ,从而造成油气藏的破坏再形成 ,或者使其遭到彻底破坏。油气藏的变化使烃类的性质也产生变化 ,如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稠化 ,或地热作用使其发生热裂解而成气。对 3种油样进行的热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地温条件、压力和时间对原油裂解成气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克拉玛依油田和孤岛油田原油中细菌成活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 ,细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 30℃ ,最佳生长环境是淡水及pH为 7的地层水。原油被菌解后 ,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被改造 相似文献
11.
应力对流体及油气二次运移作用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应力是影响储层流体压力和驱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构造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储层(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在不同条件下应力对流体作用的几种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类型储层中流体压力变化、油气二次运移及断层张开、封闭与地应力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储层中,应力对油气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结果。断层的开启与封闭,不仅与构造应力直接相关,而且与断层的走向、倾角、深度、两盘岩性及流体压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移时期流体特征,揭示了造山带内和盆山间流体流动转流,盆山转移时期所形成的变质流体为多相盐水流体,形成于变形的初期,流体形成温度为138.5-273.5℃,压力为22.5-27.0MPa,流体的盐度变化较大,介于5.1%-33.98%间,从早期到晚期流体的盐度具有由高到低再升高的特征。流体的δ^18O介于0.19‰-9.14‰间。在造山带内部,流体以侧向迁移为主,水压力裂隙将不同层位发生侧向迁移的流体连通,集中向一些部位迁移聚集形成复杂的流体运移网络系统,盆山间具有明显的压力梯度,温度梯度和地形梯度,在盆山接合部位,流体从造山带内向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的形成及改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彭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8(4):19-22,55
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对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的基本特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人为活动对滨海盐渍土的影响以及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改良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测地层压力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总结了超压油气藏的分布模式。超压传递(包括超压接触传递和超压连通传递)、欠压实、原油裂解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超压接触传递能够使与烃源岩接触的储层形成强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周缘以及洼陷中央的沙三、沙四段和孔店组;超压连通传递使深层超压流体进入浅层,形成中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沙一、沙二段和南部缓坡带的沙三、沙四段;欠压实发生在沙四段、孔店组的膏盐岩层段,不利于油气成藏;原油裂解发生在埋深超过4000m的地层,与油气成藏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地球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大地热流的产生和传导等的分析,探讨了热流体持续活动的条件;从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的演化、孢子颜色、磷灰石裂变径迹等方面分析了热流体活动的主要示踪标志;从有机质演化、储层物性和油气运移等方面分析了热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热流体活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热演化,增加油气运移的效率,并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对深部储层的物性具有改善的作用,但对浅部储层的物性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 ;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鄯善油田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2 .8~ 71.8Ma和 2 6 .4~ 45 .7Ma ,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中期 ,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次 ,鄯善油田油气大规模运聚时间是在晚白垩纪末—早第三纪及其以后 ,具有双侧近源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东南部东营组的沉积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东营组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即物源来自东侧的、位于兰聊断层下降盘的冲积扇;物源来自盆地南侧的、分布广泛的河流沉积。总结了冲积扇、河流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及识别标志,建立了沉积模式,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了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春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为32.8~71.8Ma、26.4~45.7Ma,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世末--早第三纪中期,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 相似文献
20.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塬旦纪以一经历了震旦纪-交替转化,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1)放射状运移、太聚集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油气运移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