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实施专利战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科技局自1999年9月以来,把实施“专利战略”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把利用专利技术、专利信息纳入科技跟踪、专项、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同时,还将其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科技管理的主要成果指标。近四年来,宁波市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其中2001年专利授权量达2148件,名列全国城市第五位,累计授权量达7545件,是前14年专利授权量总和的2倍多,极大地推动了宁波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色技术是所有环境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系统的总和 ,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注重绿色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有了长足进步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绿色技术开发门类多据对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 ,以及1995年以来的《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环境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网上报道案例的不完全统计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涉及的门类有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清洁…  相似文献   

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绿色技术的产生与兴起,是建立在对传统明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它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于绿色技术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它必将成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在解释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投资产生于美国 ,成功于美国 [1]。美国的风险投资促进了技术创新 ,为美国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的做法 ,制订一系列推动本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策 ,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在美国所出现的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同样也会在本国出现。然而 ,为什么风险投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应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与作为技术创新主要组织形式的大企业R &D投入相比 ,风险投资是否更有效率?本文拟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对此做出回答。一、风险投资 :一种资助技术创新的工具按照美国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2019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 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层面,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N”型曲线,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 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相比于非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N”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3)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企业成长和创新集聚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简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用DEA方法,测度了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了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四川、贵州和西藏的技术创新为DEA有效,其余大部分省(市、区)的技术创新均为非DEA有效;AkDEA有效性、投影、影子价格、标竿及规模效益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提高技术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省际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专利授予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基尼系数测算1998—2008年我国省际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并按专利类型对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进行分解,按东中西3个区域对基尼系数进行地区子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省际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差距和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差距;实用新型专利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大部分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是由地区间差异解释的,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学界虽然高度关注环境规制等因素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但对公众环保意识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所忽视.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可以显著地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注重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持续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使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技术创新。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政府应通过完善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目前东莞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上矛盾,并且愈演愈烈。本文详细论述了绿色技术创新相关概念。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是东莞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联结关系以及创新环境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9—2012年30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根据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发现,我国各省市可划分为高水平创新协调型、低水平创新协调型、高水平创新失调型、低水平创新失调型,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的关联性最大,企业创新能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逐渐超过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专利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专利制度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专利信息保障、专利情报导向、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等作用机制,然后指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制度作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不同策略选择.研究表明: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合作与双方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投入产出比密切相关,当投入产出比在一定范围浮动时,制造商与供应商便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引入政府的惩罚机制进行调控,对于投机取巧、搭便车的企业进行惩罚,迫使他们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估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可持续创新效率,进而通过Tobit回归研究了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值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因素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创新效率影响的显著性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以典型城市上海市和合肥市为例,运用6个住房消费指标来定量分析住房公积金购买经适房模式的优越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其优越性是可以降低消费者购房的总金额和每月的还贷额,减轻消费者还贷压力;其适用性是指该模式适合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提出了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以及抑制经适房价格上涨趋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互动关系为视角,运用囚徒困境模型对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进程中的创新策略选择进行了单次静态博弈和多次动态博弈分析,指出创新可能陷入"囚徒困境",并提出了规避困境的策略,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增强和稳定创新收益预期;完善绿色技术在生态旅游市场的交易和成果转化机制,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搭建信息共享和公共绿色技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效率可以有效反映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水平。但目前我国的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创新评价方法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对效率的测度仅停留在在产业及区域层面,创新效率评价不全面。本文运用DEA与SFA技术相结合的“三阶段DEA”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中35 家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研究表明,一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普遍处于创新无效率状态,在剔除宏观及微观环境变量的影响后,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提升,发展前景可观。环境因素方面,政府补助、主营业务收入及资产总计与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成正相关,资产利润率及资产负债率与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经典理论基础上 ,扩展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 ,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阐释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模式 ,并构建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间的作用机制模型 ,为正确认识创新、发挥创新的巨大作用进行了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