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用衰减全反射(AT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重组人铜锌S0D(rhCu,Zn—S0D)在脱水过程中的二级结构变化及保护剂的作用。结果显示,在脱水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发生了重排,无论是真空干燥还是冷冻干燥,子峰峰位都发生偏移,α—螺旋结构消失,产生无规卷曲结构。糖和硼酸盐能够有效地维持酶的天然构象,其中海藻糖对冻干过程中rhCu,Zn—S0D的α—螺旋结构维持率为93%。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化分散-化学交联法,以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模型药物,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那格列奈壳聚糖微球,考察各种条件对所制备微球的理化性质和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规整,粒度分布均匀,呈黄褐色,平均粒径2.054 m,载药量为9.12%,药物包封率达48.9%.XRD分析结果表明,微球内部药物主要以无定形聚集态存在.体外模拟释放结果表明,微球有良好的平稳缓释性能.其释药速率随着壳聚糖浓度增大而减慢,在酸性介质中略大于在弱碱性介质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天然植物(菠菜和黄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提取并用氮蓝四唑(NBT)法活力测定,以相同条件下处理的含SOD的医药产品(如大宝SOD蜜)作对照.实验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为显色剂,以酶标法测定SOD对其变色反应的抑制作用,以抑制率来反映酶活力强弱.结果表明:菠菜叶SOD活力较高,大宝SOD蜜中SOD活力在多数情况下与同质量的菠菜叶比略偏低,黄瓜果肉中SOD活力最低,菠菜叶具有较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可能作为药用或化妆品用SOD来源.  相似文献   

4.
合成1—(2—嘧啶基)—4—(3—氨丙基)哌嗪,目前大多采用4—(2—嘧啶基)—1[3—(2—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丙基]哌嗪肼解的合成方法.腈的毒性大以及操作过程中使用球—球蒸馏装置不利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鉴此,本工作通过研究4—(2—嘧啶基)—l—[3—(2—邻苯二甲酰亚氨基)丙基]哌嗪酸性水解(产率63.5%)和碱性水解(产率50.0%)的反应条件,不仅去掉了球—球蒸馏反应,使反应产率提高、使反应过程容易操作,而且得出了最佳水解条件:对于酸性水解,4—(2—嘧啶基)—1—[3—(2—邻苯二甲酰亚氨基)丙基]哌嗪与盐酸摩尔数之比为1:30,对于碱性水解,前与氢氧化钠摩尔数之比为1:22,反应时间均为6h一7h.  相似文献   

5.
转人Cu,Zn-SOD基因马铃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T—PCR技术从人肝总RNA中分离扩增了490bp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hCM,Zn—SOD)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和文献报道的一致;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hCu,Zn—SOD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CuSOD;用三亲交配法将重组质粒PBICuSOD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转化马铃薯得到转基因植株。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证明,hCu,Zn—SOD基因巳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Western blot分析表明,hCu,Zn—SOD基因在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中得到表达。用NBT光还原法测定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中的SOD酶活力,叶的总酶活为1066.6U/g(湿重,下同),块茎的总酶活为10llU/g。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制备Fe包Co空心微球的新方法.以纳米铁粒子为模板,水合肼为还原剂,通过化学镀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Co包Fe纳米粒子,用HCl溶去Fe核制备出空心Co微球,以空心Co微球为模板,NaBH4为还原剂,通过化学镀Fe制备了亚微米Fe包Co的空心微球.研究发现,在化学镀Fe过程中,Fe包Co空心微球之间极易形成硬黏结,通过降低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温度,增大反应液pH值抑制镀液中Fe粒子的独立形核,则可明显防止Fe包Co空心微球之间硬黏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了极大螺旋藻在200001x,400001x和1000001x光照下,分别经2h,4h,6h培养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SOD的活性在不同光照胁迫强度及不同胁迫时间下,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趁势,且在经2h胁迫后,SOD活性都大于正常光照所产生的变化.经同工酶电泳检测发现,经2h胁迫后不仅SOD的表达量增加,而且出现了一种新的同工酶带.过氧化氢酶则在和SOD酶的相同测定环境下,其活性至现出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变化过程,但光照胁迫条件下的CAT活性,都低于螺旋藻正常生理条件下的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SPG膜乳化法,在PLGA微球的制备基础上,利用Sa与Ca~(2+)螯合形成难溶于水的CA-gel原理,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行为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制备载蛋白药物的CA-gel/PLGA复合微球的新工艺,并对比复合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差异。与PLGA微球相比,复合微球的载药量由6.94%增加至8.35%,包封率由62.47%增加至75.16%,突释率由42.32%下降至30.84%。复合微球在经历早期的突释之后以较为均匀的速度缓慢持续释放药物,与PLGA微球相比,2~40 d的累积释放量由31.76%增加至40.29%。两者的释药曲线均符合Peppas-Sahlin方程(R~20.99),表明释药机制是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复合微球的结构更为致密,表面孔洞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小,将其冷冻切片后观察到近表面的孔洞较少,平面孔隙率及孔隙数量均减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更多的蛋白药物被包裹在复合微球内部,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CA-gel/PLGA复合微球能有效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突释率,使微球后期释药增加。  相似文献   

9.
应用反相乳液分散-离子键合法,以戊二醛(GD)为交联剂制备负载拉米夫定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LAMV-SALG/CS).利用拉米夫定的氨基与海藻酸钠的羧基形成弱酸弱碱盐键,使该药物被稳定包覆在微球内层,再以交联壳聚糖作为微球外层而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微球.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释药性能进行表征及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LAMV-SALG/CS微球形貌规整,平均粒径约为2μm.测得微球载药质量分数为11.6%,药物包封率为70.3%;CS的活性氨基和戊二醛的羰基结合,形成交联网络,药物被包覆在微球中,且以单分子形式存在.体外模拟释放结果表明,微球释药性能良好,释药平缓,在酸性介质中累积释药率为27%时,其释药周期长达82 h;随制备微球时SALG浓度增大,药物释药速率减缓;在酸性介质中释药速率大于碱性介质;碱性介质合成的微球其释药速率快于弱酸性和弱碱性介质中合成的微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蛋白质药物非注射给药载体。方法以生物相容性优良的海藻酸盐为载体材料,以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通过设计凝胶浴配方,采用静电液滴形成工艺制备包封蛋白质药物的微球载体。结果微球球形度优良,粒径分布窄,蛋白质包封率达到95%。结论采用静电液滴工艺实现了蛋白质在海藻酸盐微球中的高效包封,为在微球表面形成均匀控释膜、制备粒径≤10μm蛋白盾药物的口服给药微球裁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9):2352-2356
采用填砂管岩心流动实验,通过在模拟油层渗透率情况下测定一定浓度聚合物溶液、微球悬浮溶液、聚合物与弹性微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调剖时的阻力系数变化过程,探究聚合物与弹性微球二元复合段塞的调剖效果。结果表明,弹性微球在注入过程中阻力系数呈波动式上升,具有很高的残余阻力系数,其调剖效果好于聚合物。聚合物/弹性微球二元复合段塞中,聚合物主要起到增加黏度的作用,携带微球溶液进入地层。微球溶液起到深部调剖的主导作用。实验得出聚合物(浓度500 mg/L)/弹性微球(浓度1 000~2 000 mg/L)的复合段塞调剖能够发挥较好的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将Fe3O4与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共聚物[P(NIPAAm-co-Am)]复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温敏复合微球,并研究了其在60kHz,6.5kA·m-1交变磁场作用下的磁热性能和药物缓释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P(NIPAAm-co-Am)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磁热性能,20min内即可使自身温度升高到温敏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42°C.复合微球在连续和间歇磁场作用下的药物释放行为显示,间歇性施加磁场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周期,而且能够有效增大药物的积累释放量.因具有良好的磁热和药物缓释性能,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有望同步实现肿瘤热疗和化疗药物的可控释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反应,在球形硅胶表面制备了分子印迹纳米膜.茶碱吸附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的杂化球形硅胶相比,分子印迹纳米膜杂化球形硅胶对茶碱具有更高的吸附结合能力.利用RAFT所具有的活性/可控的特点,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控制分子印迹纳米膜在硅胶表面的生长,可以得到较厚的分子印迹纳米膜以获得较好的吸附量,也可以得到较薄的分子印迹纳米膜以获得较好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交联(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AMSM)微球,探讨了交联剂种类、交联剂用量对所得交联聚合物粒子形貌、粒径、粒径分布及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所制得的聚合物微球的粒径、粒径分布及形貌随二乙烯基苯用量的增加变化不大,而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微球的粒径则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大,在较高交联剂用量条件下粒径分布变宽。微球的交联程度可以通过交联剂用量的变化进行调控。对交联PAMSM产物的热性能分析发现,交联剂可以提高PAMS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提高的程度与交联剂在分子链中的化学结构有关,而交联剂对PAMSM热稳定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改良法在复乳法基础上结合了海藻酸钠与Ca2+螯合形成缓释凝胶的原理。分别用上述两法制备蛋白药物干扰素α-1b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指标,评价其理化性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软件计算其结构参数;用表面蛋白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在微球表面及骨架内的分布情况;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与复乳法相比,改良法所得微球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61.85%,0.724 3%),表面孔洞少、孔隙率低;内部孔洞大而少,孔隙率无显著差异;蛋白更多地分布在微球内部孔洞壁上而非表面;突释显著降低,缓释时间延长至20 d以上,30 d累积释药约70%。表明改良法所得微球载药释药性能较好,释药符合缓释制剂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口服胰岛素缓释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胰岛素的丙烯酸树脂缓释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和紫外光谱考察了内相聚合物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和内相聚合物浓度的减小,微球粒径减小,药物包封率有所增加。此外,温度、投药量、分散剂对成球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对缓释微球中胰岛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聚合物弹性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中聚合物弹性微球的运移规律与调驱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弹性微球能够在多孔介质中不断地运移、封堵、变形、再运移、再封堵,注入压力呈现出波动式变化特征,后续注水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注入压力水平;聚合物弹性微球的滞留量随距入口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出口端也有少量的聚合物弹性微球滞留;聚合物弹性微球能够选择性进入和封堵高渗大孔道,在后续注水过程中,高、低渗管的分流率仍保持在50%左右;岩心渗透率、注入浓度、注入速率和矿化度均影响聚合物弹性微球的调驱效果,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参数范围。可见聚合物弹性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运移性,可以依靠自身弹性运移至储层深部区域,且对低渗层具有保护作用,聚合物弹性微球封堵后具有较强的耐冲刷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深部调驱效果。  相似文献   

18.
Micron-sized, monodisperse, superparamagnetic, luminescent composite 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 (PGMA) microspheres with functional amino-group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was as follows: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by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 modification of 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with ethylene diamine to form amino-groups; impregnation of iron ions (Fe^2+ and Fe^3+) inside the microspheres and subsequently precipitating them with ammonium hydroxide to form magnetite (Fe3O4) nanoparticles within the polymer microspheres; infusion of CdSe/CdS core-shell quantum dots (QDs) into magnetic polymer microspher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composite microspheres. The average size of microspheres was 1.42 μm with a size variation of 3.8%. Th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bright enough and easily observed using a convention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Th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easily separated from solution by magnetic decantation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The new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microspheres are promising to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bioanalyUcal assays involving luminescence detec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9.
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得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微球。进而采用磁流体存在下的分散聚合法得到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分别研究了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的用量对微球表面羧基含量、直径与直径分布的影响及磁流体用量对微球磁响应性、直径与直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全程调剖驱油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微材料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并进行了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初步试验。显微图像表明,合成微球具有很高的圆球度和庞大的数量特征,可方便地在线注入油层。实验研究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耐矿化度特性和弹性变形能力,能在水中膨胀1~5倍;合成微球能在岩石孔隙中运移,使注入压力和阻力系数不断增加,后续注水后仍有很高的残余阻力系数;微球与聚合物溶液复合体系的阻力系数是纯聚合物驱时的8倍和水驱时的25倍左右,有加效效应和更高的提高波及体积能力。现场试验表明,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对油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显著降低高含水油井的含水率,增加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