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2.
原始初民的生命观是对死亡的拒绝和否定,是对生命复活和生命循环的执着信仰,是对生命永生的永恒追求,宣泄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儒学信仰的危机使建安文学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意识 ,其特质在于对生命短促的焦虑升华为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4.
原始初民的生命观是对死亡的拒绝和否定,是对生命复活和生命循环的执着信仰,是对生命永生的永恒追求,宣泄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死亡态度之研究-死亡的政治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力分配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的运作系统,中国数千数的历史展现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往往是皇朝的更迭,权力的争压,帝王将相的沉浮,国家的分合,权术的运用等等政治的现象。中国文化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文化,政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中心的位置,故而必不可免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死亡态度,从而形成死亡政治化的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有关死亡价值论的说教。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在现代中国仍有相当的影响,它在社会上泛化的结果是: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1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问题”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教育由于长期忽视生命意识的教育,导致了我们生命意识的缺乏。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内容包括认识和理解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创造和实现生命。我们应通过转变思维和观念、优化和改善社会环境、实施生命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进行死亡观的教育等途径来培养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以独特和冷峻的目光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表现了人生存境遇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逐渐接受死亡、又不断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野上重塑自我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内在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然而,在当今高校生命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措施单一和校园人文精神缺失,使得大学生暴力、自杀、轻生事件屡屡发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贯坚持独立言说的诗人,穆旦一生都处于一种自由的言说方式与总体社会语境之间的强烈悖反和悲壮对峙之中,并因此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情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达到了极致,导致他1976年的诗作中表现出强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其诗歌写作行为,意象,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体验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崔莺莺、林黛玉作为勇敢地追求幸福爱情的女性艺术形象,无疑以其真情、至诚,引起了人民强烈的共鸣。本文从出身显达,追求自主婚姻,向往真情挚爱,感情细腻,诗文俱佳,以及她们在恋人面前的自尊与矜持五个婚恋心态方面的相同点进行分析,从而最后得出了崔莺莺是喜剧型人物形象,林黛玉是悲剧型人物形象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主编前沿意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报的生命在于站在学术前沿,推动学术的发展。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地位如何,是否具有鲜明的前沿特色,学报的权威性及社会影响力大小,尽管取决于诸多原因,但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要看这个学报是否有一位具有强烈的前沿意识、强烈的超前意识的学报主编。主编具备了强烈的前沿意识,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关心学术研究动态,努力寻找学术前沿,选择学术前沿,从而使自己主编的学报站到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20.
死亡无论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都具有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虚无残缺的审美观和阴郁的苍凉感出现在文坛。通过阅读文本品味小说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死亡意识,感受作者的末世情怀,思考爱情、死亡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