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小玉与李娃是唐传奇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凝聚着作的浪漫情怀:在外貌美描摹的同时,更重女性心智才情的展现;另一方面反映了作对社会生活、人物内心深细入微的洞察力,从两位女性形象身上也折射出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2.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娃故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娃传》和《绣襦记》,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在体制上有转换,体现了文人审美情趣和道德倾向的转变。本文试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同异中探讨因时代、体制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所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5.
蒋防的《霍小玉传》与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传奇中非常著名的作品。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源起大略相同,所处社会环境亦无多少不同,但其结局却一悲一喜,有天壤之别。这与作品的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理想追求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时,这种两极结局的形成还折射出两部作品作者的情感取向和人生理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李娃传》是一部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在唐传奇中占有重要的文学地位。而任何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或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与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反过来,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又会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拟从《李娃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初步剖析当时唐朝的社会现状,人民生活以及民情风俗等,由此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当时的唐朝社会发展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作为中唐的两大代表性爱情传奇,用一悲一喜的结局震撼着世人的心灵,他们悲喜的不同命运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导致,本文从社会制度,性格层面,所遇之人三个方面对其悲喜命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白行简的《李娃传》作为狎妓文学作品 ,却与当时其他狎妓作品不同。它以独特的思想价值和高超的艺术特色 ,为读者创造了另一种阅读和想象的空间 ,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 ,因而在唐传奇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由于性别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男性话语具有语气强烈、直接果断、有特定话题、对发音不重视等特征.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有生理、心理、社会背景、性别原型、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指出,男性气质的建构,主要通过语音语调、特定的词汇和语法模式、话题选择、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来实现.在表现男性话语气质的同时,遵循利奇提出的合作原则和格莱斯提出的礼貌原则,能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由于性别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男性话语具有语气强烈、直接果断、有特定话题、对发音不重视等特征。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有生理、心理、社会背景、性别原型、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指出,男性气质的建构,主要通过语音语调、特定的词汇和语法模式、话题选择、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来实现。在表现男性话语气质的同时,遵循利奇提出的合作原则和格莱斯提出的礼貌原则,能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男性化的史学与优伶性别的史学“前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中,由于选材、笔法、细节等元素都难以超越所在时代和史官个人的先验主体,从而使中国历史也成为一部男性化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贯穿男性气质和意识的历史。中国史学对于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性别前判断,也就影响到了对于优伶性别的态度。男女优伶性别因为整体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为史学所回避,正史记载甚少,即使有所记载,也基本上是男性优伶,而且,男性优伶在史学中呈现出一种政治化的素质。这似乎与男性优伶的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互相冲突",但是,它实质上是从相反的角度"通过相互合作而互相加强",来共同巩固和稳定社会性别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伟大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互融合才能到达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分析伍尔夫“双性同体”,可以看出这个术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她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毫无疑问,其中蕴含的对社会性别的透视提高了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贵阳市的初一至高三学生近 5 0 0人 ,进行性别角色期望调查的计算和分析 ,分析显示 :大多数的中学生对“男女兼性”有较高的期望值 ,而不太崇尚个体气质的单纯男性化和单纯女性化 ,既希望男性具有勇敢、坚强、有能力等传统气质 ,也希望男性有同情心、爱孩子 ,善解人意。既希望女性具备温柔善良、爱孩子、善解人意等传统的女性气质 ,又期望其有能力、有主见、宽容大度、有事业心  相似文献   

15.
与男性相比,女性爱美、求美的欲望更强烈。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上述心理、行为进行了深入思考,当然也形象地表现了作家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即人之美是美在心灵、美在纯朴、美在自然和美在气质等。  相似文献   

16.
服饰首先是性别的符号。新疆13个世居民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庞杂多样,颜色绚丽多彩,装饰精巧华丽。但在塑造性别意识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即在服饰的款式、色彩及装饰等方面塑造出了明显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两性在生命转折点上社会性别角色转变时的差异;传达了女性是男性的"他者"的处境。而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则是去除某些限制女性自由发展的服饰习俗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佤族的性别角色主要通过包括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习俗和游艺活动在内的传统文化来构建。劳动分工是明确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第一步;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在内的习俗确立了男性作为领导者和女性作为附属者的性别角色;游艺活动则塑造了男性以力量为主、女性以安静为主的性格气质。上述传统文化方式将佤族男性生活定位于公共领域,同时将女性生活定位于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18.
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强盗新娘》中蕴涵着女性主义的观点。小说通过对维护父权制社会结构的天使和妖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解构,旨在说明这些维护父权制社会的二元对立的荒谬性,从而完成了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王彩云 《科技信息》2010,(31):153-153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作品中描写了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构成了《聊斋志异》作品中最亮丽,最有魅力的部分。在近五百篇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的就接近二百篇。其中有一批贤德类女性,如林氏、颜氏、庚娘、细柳、珊瑚等都是作者尽力刻画的贤妻形象。在男性看来,她们的确很贤德,因为她们符合男性所设定的标准。但我们去认真分析她们的处境,会发现她们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贤德类女性形象加以分析,来阐述她们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从众心理,之所以甚于男性,主要来自女性处在社会性别弱势地位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其所"从"之"众",也多是"从"同性之"众"。倒不是从同性那里得到安全,而是从同性那里得到调整自我的评价与参照;即便是与"异性相吸",出现反差,也是在异性霸权面前被"窥视"的群体心理折光。这样,女性在长期的社会群塑中,趋奉时尚,追赶时髦,盲目从众,从而丧失了"自我",成为现代女性自觉意识迅速提升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