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顺从,但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的身上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在她和“宝黛”之问的三角恋爱中,她既是牺牲品,又为这场悲剧充当枪手;黛玉只是被“死葬”而宝钗却是被“活葬”。  相似文献   

2.
张娅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88-92,101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自《红楼梦》诞生之始,学界对薛宝钗的研究鲜有停息。近十年,有关其形象的研究愈发受到学界重视。笔者试从宝钗的释名及相关意象、性格、悲剧结局等多方面对宝钗形象作一爬梳整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黛玉之死”,不少人都承认有两种安排:一种是把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安排在同时,流行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就是这样;一种是推断,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先后不同时,这是一些红学家在肯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前提下,根据脂评的提示以及对前八十回作了艺术分析导引出的曹雪芹原稿的情节。这两种安排何者见长?红学界的同志们发表了许多意见。本文试图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进行比较,予以初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她深知钱的作用,权的重要,懂得如何用钱,懂得如何论事权贵,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商人功利性、自私性、依附性,投机性的表质。此外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选择做有才的淑女,群芳之冠。因此她身上形成了卫道士的面孔与骨子里商人铜臭气的结合,宝钗身上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晚明清初时期商人儒化现象,宝钗这一形象的审美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石头记》这部未尽小说,读者最关心的是宝玉、黛玉最后婚姻成败及黛玉之死真相。曹雪芹的早逝,使这故事结局成了历史悬案。尽管有人提出曹雪芹写过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即便如此,也由于散伏而无稽可考了。笔者认为,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实际上已将宝玉、黛玉的婚姻状况及黛玉的悲剧命运作了完整而全面的交待。《石头记》善于通过各种手法来预先隐写主要人物的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2.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13.
秦国丽 《科技信息》2012,(9):193-193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父权社会统治产生的结果,哈代再现了悲剧人物苔丝的一生,苔丝代表了哈代心中理想的妇女形象,这个来自古老的威塞克斯的大自然的女儿无疑是纯洁之美的化身。她遭受了各种残酷折磨,尽管如此,她身上仍保留了最可爱的女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浓重不化的文人中心意识.它体现在:一、以书生为叙述主体的故事建构及文人高标自许的"尊我"心态;二、为满足书生人生需求而设的女性形象及其价值评判;三、寄寓着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心理和补偿心态,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杜十娘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位名妓。她与李甲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她蹬纯情善良的性格特征,更使她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明代社会市民阶级兴起之后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杜十娘的死就是这种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从她的死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情”与“利”的对立,可以看到新兴阶级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但总的来说。这个时代尚不具有充分展示“情”的社会条件.尚没有认识到人的解放与情感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看,唐宋文人是以一种实用的心态对待佛道思想的。但在唐五代时期,三教的合流尚显杂凑、硬涩,故此时佛道思想在词中的表现也就相对单调。而至宋代,文人的援释道入儒象盐之溶于水一样已达深融无迹的境地,相应地宋词中也就出现了很多体现文人在佛道方面的修养、情趣,词情与佛性道理息息相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林黛玉形象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的核心,她的"三美"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思考,了解《红楼梦》理应从黛玉开始。  相似文献   

18.
周朝明 《当代地方科技》2009,(7):153-153,156
《红楼梦》一书中共有十四首未解之诗,除了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猜俗物之外,还有宝钗两首,宝玉、黛玉各一首。现公之于众,与天下研红者共分享。  相似文献   

19.
世人爱酒,不为满足口腹之欲,就是为了麻醉神经,或者调节情绪;文人爱酒,多为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却神经脆弱而起,希望酒精作用于自己,让惯常的生活暂时变轨、变速、变节奏;达人阮籍,志大才高,遭逢乱世,进有不便,退又不甘,于是举杯醉世人,开创了大醉醉于形的先例。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