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晗 《科技信息》2009,(34):I0140-I0141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在他的一生中,霍桑创造了多部作品,特别是《红字》的出版更使霍桑成为当时公认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作品优美的文笔,新颖的立意,奇特的取材使人过目难忘。特别是作品中的红字"A"的多种象征意义和其中表现出的霍桑的原罪的观点以及他作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具有的特征更是耐人寻味。本文从霍桑生平入手探寻了《红字》中"A"的多重含义和其中透露出的霍桑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简洁 《科技信息》2010,(27):I0121-I0122,I0089
《红字》,一部关于爱情、清教、复仇的美国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巨作。小说的主题是"罪恶"。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历程。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甚至将原来耻辱的、表示"通奸"的标志"A"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他的小说中,霍桑让各人物自由自在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些人物又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用最生动的形式演绎了人世的种种,于是形成了他文学手法最显著的写作特征,即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在此小说中,不同事物也有着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霍桑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也正是由于对此象征手法的运用,《红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之一。《红字》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优秀长篇杰作《红字》中,刻意地使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多层寓义。象征手法是霍桑应用最娴熟的手法之一。本文将论述《红字》中主人公姓名的象征意义,旨在说明该作品使用象征手法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4.
霍桑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善于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在作品《红字》中,从红字“A”到四个主要人物以及动作、场景无不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的残暴、卑陋以及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霍桑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善于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在作品《红字》中,从红字"A"到四个主要人物以及动作、场景无不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的残暴、卑陋以及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现在被诸多评论家推为美国小说中最杰出的力作之一。小说中,霍桑运用象征手法,像魔术师般地赋予红字A以灵性及无穷无尽的意义。本文试图浅析小说中神秘的红字“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邢玉 《科技信息》2010,(18):155-155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类比联想的方式,借助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外在特征以及可感知的元素,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和意义,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表达一种耐人寻味的思想感情。霍桑在其小说《红字》中对象征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得该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使他在文学史上处于永久不衰的地位。红字"A"的象征意义也随着小说的不断进展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构成了文章的一条主线,本文将根据剧情的发展,对"A"的不同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誉满全球,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无处不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性格,使压迫下的真、善、美更加动人。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的人名寓意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研究《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0.
吴杨 《科技信息》2007,(15):464
美国作者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著。本文作者从小说中所展现的爱出发,分析了各主人公之间的爱以及霍桑对各人物所表现出的爱,从而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对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12.
杨美玲 《科技信息》2010,(18):I0139-I0139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评论界受到将近十年的冷遇与攻击后推出了他坚信是自己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这也被威廉·福克纳誉为"这代人最优秀的一个单篇"。本文将对文章的主人公及各个方面的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剖析,分析海明威艺术化了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3.
甘洁盈 《科技信息》2011,(16):I0132-I0133
从某种程度上讲,霍桑是美国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小说《红字》则体现了他的女权主义意识。正是由于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了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是霍桑女性主义思想的产物。本文通过在特定的宗教背景———清教的影响下,对海丝特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析,从而揭示了霍桑在《红字》中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解读三个文本《施瓦茨小姐》、《玫瑰门》和《雨中的猫》来分析女性与猫的对话,讨论猫这一符号的所指意义.透过猫的隐喻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生存选择的动因,并探讨女性在“罗各斯中心主义”语境中作为"他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海丝特·白兰是霍桑长篇小说《红字》里的女主人公。在霍桑这部仅有二十四个章节的小说里,作者几乎用了十八章的篇幅来塑造刻画这一女性人物。霍桑通过对海丝特在“红字”世界里“主体”地位的确立,表达了他对男权社会中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的颠覆的倾向。同时,通过对海丝特人物的刻画,体现了霍桑早期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砚涛 《科技信息》2010,(16):I0135-I0135
本文通过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分析来揭示清教主义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上的影响;对主人公的分析来展现清教徒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参照霍桑本人对清教主义的肯定与否定,发现大师对人性真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潘纯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227-227
"张力"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它是作品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而新批评家瑞恰兹也认为一部作品真正的美是"综感",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即张力)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本文则以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为例,从小说中主人公分合的关系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张力,看作者如何在个中对立与不协调之间取得平衡和调和,从而实现文章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张伶俐 《科技信息》2010,(25):176-177
身为加尔文教派一员的霍桑深受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并以祖先们对贵格会教徒的迫害为耻,这些经历通常使霍桑的作品中带有罪恶感的基调。《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就清晰的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作者虽然认为人生而有罪,但并不相信罪恶的不可饶恕性。他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解除自己的罪恶。霍桑深信善举不仅能弥补罪恶,更能净化心灵,甚至可以是堕落的罪者转变为令人敬仰的凡间天使。《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正是这样形象的一个很好例证。霍桑通过对《红字》中主人公心理矛盾产生及化解的刻画和他们形象转变的描述,成功的完成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霍桑小说《胎记》中的主人公埃尔梅是一位极端的科学主义代表,他为了证明自己超越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决心去除妻子脸上的胎记,最后胎记消失,妻子也远离人世。故事折射出霍桑对美国19世纪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他对科学发展所持的怀疑态度,揭露了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人性的沦丧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异化。霍桑以小说的形式记载了一段过往历史,更是预言了当下人类面临的重重危机,意义重大,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代表作。主人公贝阿特丽丝被认为是有毒的妖孽,但是她却无异于常人,也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危害。她的"毒"实际上来源于小说中其他三位主人公——拉帕西尼医生、乔瓦尼以及巴格利欧尼教授内心之恶。贝阿特丽丝之"毒"是他们不愿承认的内心深处的傲慢、情欲、嫉妒的心理投射。贝阿特丽丝之"毒"不仅象征着清教的原罪,也折射了人类内心隐密的罪恶,从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霍桑对人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