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子女随迁城市,这些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新环境下的身心健康、学业状况、适应行为等受到极大关注.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对长沙市岳麓区中小学124名进城务工家庭随迁子女进行调查,发现16.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及学习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男生的问题行为更多地与学习有关,女生则主要受自身的情绪困扰.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改善学生们的家庭生活与学习环境,更加切实地关爱女生,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随迁子女的学习、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国内标准化心理测评问卷——《学习适应性》(AAT)量表,对岳麓区某小学三、五年级共143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外来务工家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开展对外来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强化学生家庭教育的作用,应成为当前亟待重视和实施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南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融入教育研究发现,其实施有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特点,也存在财政支出压力大与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有限的劣势;既有南宁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与国家政策上重视、地方响应迅速有效的机遇,也面临随迁子女教育质量难保证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强、教育规划与管理难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利用区位优势,借鉴毗邻地区成功经验;巧用文化凝聚力,推行社区融入教育;紧追经济发展劲头,增加财政收益,缓解教育支出压力;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规范民办学校管理等方式促进南宁融入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科技教育问题却显得尤为突出。一些外来员工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加上这类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呈现"三无"状况  相似文献   

5.
康等银  赵小萍 《甘肃科技》2009,25(19):160-16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目前,兰州市流动人口超过50万,随父母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则有近3.3万人。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这一群体面临的教育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老年人群等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培训的途径与方法,从一个侧面方面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行为特征具有差异性,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特征是制定差异性城镇化政策的基础。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等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个方面解释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结论表明:年龄、与子女是否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距离、农地流转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自我认知和当地人的态度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应为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设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59名不同行业的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主观支持维度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务工人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支持利用度上,男性进城务工人员明显不及女性.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年及消费行业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力度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5,(1):111-1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多,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许多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产生了厌学现象,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业成就、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于导致辍学或违法乱纪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现象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的同时,也给其子女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随迁子女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待遇;另一方面,流动不仅导致其家庭对留守子女教育功能的缺失、对随迁子女教育功能的弱化,还破坏了随迁子女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他们接续教育的问题,同时,部分"发财"的农民工还对农村青少年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国家应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并确保义务教育公平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顿·胡森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为分析高考移民现象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考移民现象普遍存在有其客观需求。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背景下,对于高考移民现象予以合理的引导,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际图联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农家书屋在婴幼儿早期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妇女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阐述了依托农家书屋构建乡村公共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事业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从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统筹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曲教育热点问题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缺失具体现象的分析,认为父母之间存在严重冲突、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离异后家庭经济压力大等是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家庭内部因素出发提出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共同解决家庭经济压力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育平等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简要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败得失。主张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力求避免双轨制的教训。要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坚持教育平等的价值取向,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兼顾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作为公平正义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涵体现一定意识形态的伦理价值判断。文章从大力加强教育政策的建设、坚决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教育垄断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所体现出的伦理价值对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者关注的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其实,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现象。学校内部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公平,教师教学评价的不公平和教师关注和期望等隐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要消除这些不公平现象,首先,要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其次,学校领导要在班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再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公平意识和教育公平行为。  相似文献   

18.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群特殊儿童。通过对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的智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许多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对寄托儿童,政府与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家长应多加关注,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村坊学校主要为村坊下层民众包括商户家的学童提供基础性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一般较差,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且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极度贫乏。在读书入仕形式机会平等的科举时代,村坊学校教育资源的先天不足,导致庶民士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成为影响唐代社会阶层垂直流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东莞市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的日益增多,新莞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2011年对东莞不同镇区的四所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新莞人学生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与2007年类似的调查结果相比,新莞人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教育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新莞人子女在莞的成长环境依然存在不少隐忧;家长的教育期望不当,教育行为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