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4.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阎连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日光流年》具有一种标本的价值。从本质上说,阎连科知识分子与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乡村小说的基本情感色调是多色杂糅的,它又影响到这些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如神话模式、苦难意识、“方言”的关注以及狂欢话语等,这些特征都在《日光流年》中有所体现,它们共同构建了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和曹文轩都是很重要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白鹿原》和《天瓢》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小说中的白鹿与白马驹、朱先生与范瞎子以及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杜元潮构成了两部小说既相似又相异的艺术趣味,并分别在各自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你好,安娜》是女作家蒋韵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聚焦创伤记忆中的幻与真,城市家庭空间中的怕与爱,呈现了女性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倔强和真诚,以及自我救赎中的罪与罚,并尽可能地通向真相和良善,构造一个回声碰撞的生命与历史的记忆空间。蒋韵的女性书写,不是1980年代的女性启蒙叙事,也不是1990年代的身体狂欢式的性别叙事,而是首先对自己的接纳和承认、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完美,从而与他者同情共感、共存共在。由此,小说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书写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在童话创作中始终坚持唯美主义艺术的刨作思想,也希望创造出超越道德的唯美艺术形象,但是艺术实践却证明王尔德不仅不能创造出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甚至还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某种道德原则。可以说,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所坚持的唯美主张。童话如此,小说亦然。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Dorain Gmy)中,尽管王尔德企图去塑造道连这一唯美的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发现道连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总是和现实社会保持着种种道德联系,他作的恶本身就表明他无法脱离现实道德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意识"是方方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和生命状态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视点。《软埋》借助个体生命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了怀有承担意识的当代作家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阐释《软埋》中所传达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质询和守望,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照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性与政治是当代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两大主题。实际上这两者正是昆德拉小说创作意图的起点:由性引出个体情感行为的缺失,由政治引出群体社会行为的缺失。而生命正横亘在性与政治的往返地带,因而这两种缺失恰巧又构成了生命的缺失。昆德拉通过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下简称《生命》)所需说明的是:假如生命没有多少重量的话,爱情也无能为力,从而对爱情的存在质量进行勘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在童话创作中始终坚持唯美主义艺术的刨作思想,也希望创造出超越道德的唯美艺术形象,但是艺术实践却证明王尔德不仅不能创造出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甚至还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某种道德原则。可以说,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他所坚持的唯美主张。童话如此,小说亦然。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Dorain Gmy)中,尽管王尔德企图去塑造道连这一唯美的艺术形象,但是我们却发现道连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总是和现实社会保持着种种道德联系,他作的恶本身就表明他无法脱离现实道德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金红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25-30
作为20世纪9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家,林白小说的个人化、生命体验、叙述方式及对内在灵魂的揭示有她独特的特点,而在这些特点的传达中,"意识流"潜在而又特立独行地存在。概括地讲,它是叙事结构上的意识流,一种夹杂了情节叙述成分的独白式意识流;它更具理性特点,在自由联想等技巧运用方面显得更连贯更紧凑;它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意识流,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悸动;它始终指向个体生命,指向时时紧张而颤动着的女性心灵。  相似文献   

14.
感悟回族女作家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十年来发表在《回族文学》上的回族女作家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洋溢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识,特别是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女性个体及群体生命质量的关怀,使她们的作品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通过从元小说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其元小说技巧,认为元小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模式中最典型的一种,元小说的特点实际上已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创新的普遍特征了。因此,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元小说式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解读它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在新作《望春风》中,格非延续了其在小说中设置缺席者的写作方式.在小说叙事效果上,"母亲"章珠作为小说中的缺席者承担了营造神秘气氛、为展现乡村人情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此外,"无母"所致的个体自我认同的缺失与寻觅,母亲无法回归所隐喻的希望的遥不可及,母亲所代表的虚妄和春琴所代表的希望之间的摇摆,更使得小说在展现乡土人事之外,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18.
《九月寓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荒野的歌颂,更在于对非理性的探索和对"异域"的展现。文本里面的小村人在白日和阳光下往往表现为沉闷和压抑,只有在暗夜中的荒野上才能舒展开自己的生命,尽情狂欢。与人物癫狂行为呼应,文本叙事对词语的使用呈现出一种狂欢趋势,这两者和故事里面错综复杂乃至断裂的时间序列,一起带领我们进入到"异域"。这是一个偏离理性、束缚、体制的场域,在这里,生命打开了理性和体制的枷锁,进入到一种丰富的"虚无"中。借助文学艺术,生命得以自由地舒展。  相似文献   

19.
程采芹是曹文轩在小说《天瓢》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讲述了油麻地男性之间的仇恨与权势之争,唯独程采芹这位女性身上始终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作家的爱与美的理想主义情怀。不过由于程采芹身上承载的理想化的情感,使她这一形象不够饱满而丰富,同时男性视角下的程采芹始终被边缘化,成为男性世界中的"他者"。但这一形象仍然传达出"爱比恨更加伟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相信所有的科学家对此都不持异议。然而茫茫宇宙,人类何时才能与另一星球的生灵联系上呢?《神秘的太空来客》正一步步向人类走近—是凶是吉,只待时间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