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艺术分类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论证用艺术构成的物质要素对艺术分类的观点,说明其意义在于更能抓住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有助于艺术理论内在的统一性,有助于使艺术的分类标准细化,有利于艺术创作实践,有助于使艺术理论与其他观念形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樊凡 《科技信息》2012,(8):178-178
广告艺术通过形态、肌理、色彩、空间、动势等设计要素和构成要素表现广告主体——商品的价值和内涵,在艺术感受的同时传达艺术内容,这是共享,是艺术固有的,但在今天增加了有实体和即时生活作用的艺术内容;艺术感染消费者,使之对广告产品认同进而购买是影响;艺术被受众记住,从而留下关于企业形象甚至企业理念是反应;通过艺术的表达促使人们积累产品知识,是一种变相的柔和的传递信息以进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互动;最后,艺术与广告的一系列活动及运行以销售和品牌建设为目的的行动是过程。  相似文献   

3.
声乐艺术是声情并茂,情韵双绝的艺术,“声”与“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声乐艺术中“声”、“情”两大要素的关系出发,对“声”、“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分别从特点、关系、境界三个方面所包含的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所处的地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辩证地阐述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声乐学习和训练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微的物质化世界、探求有意味的情感世界。正是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与多元的艺术表现,使文学语言对历史传统、文学发展、个体生存产生了积极意义,并在当今社会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王喆 《科技知识动漫》2010,(18):114-115
艺术与人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话题。从广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的所有的理解与再现,以及自身的一切感受构成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全部认识。艺术追求不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捕捉生活世界中转瞬即逝的冲动。  相似文献   

6.
本依据艺术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与一定的内容、材料、规律组合等相联系,从四个方面来谈艺术的形式美。第一,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去谈艺术的形式美。第二,在内容与材料的统一中去谈艺术的形式美。第三,在美的规律中去谈艺术的形式美。第四,在整体表现中去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浅析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艺术从其产生开始就为建筑设计注入理性的力量,从乘法的现代派风格探索到多元有机倾向直至解构主义边缘的徘徊,各流泊建筑师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构成意向的“精神庇护所”。他们的想象根源来自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具象象征以及符号信息,建筑师将这些元素分布到具有显著视觉和情感指向的图像格局中,传递着超越物化实体的心灵感受。构成学造型手段是各流派建筑赖以存在的重要美学依据。另一方面,构成将建筑导向二维与三维混沌交织的世界,加上时间的要素,建筑空间成为“四维空间”。从平面布局--立面审美--空间围合--细部处理;构成艺术成为横穿其中的线索,成为将形态上、质感上、光影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彻底贯彻至建筑的每个生动的细节的载体。建筑空间设计哲学越来越走向开放和兼收并蓄,更多的设计师倾向将平面构成作品渗透到四维时空的各个界面中去,以产生全新的视觉片段。构成艺术给建筑师的启示是:建筑师应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即传达人文主义情感,又创造出构成形式的直觉意义。  相似文献   

8.
缄默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其是存在于传统教学理论体系外,并与学习者自身阅历以及思维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的知识。声乐作为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吸收将极大地受到自身的艺术经历、审美意识等要素的影响,而对缄默知识的运用则可以较好地帮助其发展自身的艺术特性,这也是丰富我国声乐领域艺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对缄默知识重要性的明确,并对其在声乐训练活动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构思,本次研究将为我国声乐艺术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更具高效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传播媒体的变化,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估计,未来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是在变与不变的各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中存在着、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播音支持艺术工作者,就是要主动适应变化的条件,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矛盾的性质和基本规律,优化各个系统、要素,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促进我们播音主持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音乐、歌唱、器乐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需要声乐演唱者在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与声乐欣赏者亲切、自然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达到它最后的艺术效果;声乐艺术意义的最后实现,是通过演唱者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在与欣赏者的互动交流中来得已实现。本文通过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两种互动形式,阐述了声乐艺术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态度世界这一概念的提出,注意到了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艺术自身的健康发展。然而,艺术尽管有自身的自律性,但它终究还是来源于现实,它在吸收现实的养料的同时突显自己。当我们遨游在艺术世界中的时候,能从中反身观照到现实这一背景性存在,因此,艺术态度世界尽管自由,却又不得不忠实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瑰宝,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的哲学观念、美学观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设计院校都把中国画列为设计艺术教学计划的重点课程之一。本文拟就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提高对中国画审美观念、语言形式、笔墨技巧的认识与把握方面,提出现点,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艺术给予人的是美,是美的享受和美的精神,是教人从善。因此,艺术如同宗教一样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应该如同圣徒对于宗教,是敬仰的,是敬畏的。在其艺术创作中应该怀着类似于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但是,艺术的神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亵渎,被衰减,成为了物质生活的陪衬和玩物。所以,我们要以爱来重构当今世界的审美价值,重树艺术的神圣,以爱来重新唤起艺术家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重新唤起艺术家及世人对艺术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墨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和交叉融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水墨艺术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常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本文通过对水墨画艺术、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传统视觉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阐述,进一步讨论了二者相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直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能方和方式,是深层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感受因人而异。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仅从直觉在艺术中的作用展开说明。直觉能引发灵感,直觉在对艺术形式的把握、艺术欣赏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可视为具体的历史经验集合与文化的关联的一种行为表达,因而“行为”是艺术之文化解读的一个适宜维度。将艺术活动的模式化结构先做框架性呈现,以其为对该艺术活动场景进行归类并引导体验的前结构关系文本,再充实以若干在各程序环节上的个体具体行为乃至体验描述,此或可为艺术民族志的一种实验性写作。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性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维度,对于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电影的文学性可以从含蓄美、语言美、思想美等多层面下功夫.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强调加强电影的文学性,对于探讨和解决艺术与商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诸多缠绕不清的电影难题,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困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世界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模拟世界。在当代社会,虚拟世界形成一个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模式已深刻地影响并主导了人类生活。在这一境遇中,传统艺术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精神的引申意义受到质疑和艺术的“乌托邦”色彩被淡化,导致艺术呈现走入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艺术人类学:历史、理念、事实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有系统的新兴学科.通过对学科情境的历史梳理和评判,认为旧式的艺术人类学主要以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为己任,而新的艺术人类学在时间性和地区性上有其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要重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它不但承诺要对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作出更加广泛的、全面的观察,而且寻求对艺术和人生的真理作出自己的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诉求在于寻求研究范围上的全景性、艺术观念上的集群性、多维化和细密化的艺术"他者"之间的全景式平等互动机制、艺术研究格局上的完整性,以及学科本身完全而又彻底的实验性和反思性品质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众艺术”概念的根本成分,“大众”、“艺术”及其组合所指的是怎样的观念内涵,是厘定该概念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在对上述基本问题作出尝试性回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众艺术文化学”方法论的设想,希冀能为现实中国语境中的大众艺术与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建设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