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波 《科技信息》2007,(28):116-117
在翻译实践中,异化和归化的矛盾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傲慢与偏见》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中译本即以异化为主要翻译策略的孙致礼译本和以归化为主的张经浩译本,通过对这两种译本的分析比较,论证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丈夫》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广受喜爱,其译本很少得到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指出,翻译是改写。译作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本文将以《丈夫》三个译本着手,分析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剖析美国学者Denis.C&Victor H.Mair所译Strange Tales from Make do Studio(英译本《聊斋志异选》)一书中人名的翻译方法;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应视具体文化差异情况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翻译要传达三种信息:主题信息,艺术信息和文化信息。《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进行两种译本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金凯筠在翻译文化负载信息时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大胆地使用斜体在译作中呈现自己的理解;不改动与目的语文化相偏离的情节。由此可见,金凯筠的译者身份在该译本中是显形的,从而保留了《半生缘》的"中国味"。  相似文献   

7.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8.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3-17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成语有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的特点,使得成语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葛译本《丰乳肥臀》中的成语翻译进行分析,说明葛浩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西方读者,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为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运用了大量的翻译技巧,使得译文流畅通顺,忠实自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2.
以凯瑟林娜.赖斯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理论为基础和框架,就孙致礼和张谷若的翻译理论及二者对《苔丝》的两译本展开对比分析。从文本类型、时代因素和读者接受能力三方面论证,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可以使译作在忠实于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被现代读者接受,其忠实性和读者接受是统一不悖的。  相似文献   

13.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两者各有千秋可相互补充,本文通过比较狄更斯《远大前程》的两个中文译本,列举了两种策略各自的优点,讨论了应该如何根据翻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恰如其分地交错使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耕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96-97,104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就《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书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杨宪益的译名《红楼梦》比霍克斯的译名《石头记》包含了更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杨宪益的译名与霍克斯的译名相比,更忠于原著作,较多地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而在全球化时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苔丝>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主要考察译者的翻译思想,从他们的译本中研究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影响,结论是译者应该兼用归化与异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名翻译究竟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更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除了要考虑人名本身的文本内语境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语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以《飘》的两种不同译本为例,从诗学规范、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人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语境在译者对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文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 ,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文从哲学概念的术语化及风格两个方面简要地、对比性地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 ,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20.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