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高耗能企业而言尤其如此。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用能设备数量和用能情况变化的增加以及生产复杂程度增加,氧气、蒸汽等能源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组建流量监控中心,对各种煤气、氧气、蒸汽和水的回收、储存、分配和供送进行集中管理,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是保证企业生产连续稳定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的组态型智能流量仪内置多种数学模型和密度补偿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组态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流量测量需求,而且精度高,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姜海燕 《科技资讯》2014,(8):111-112
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联产电厂是连接天然气管道、电网及区域供热管网的中心枢纽,因此这种燃气电厂的供热量、供电量和燃料消耗能力是协调城市能源系统的关键。本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过程模型,通过仿真设计,得出一组边界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为燃气电厂在城市能源系统的协调上反馈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蒸汽热力管网节能措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炼油、石化企业中,蒸汽作为各生产环节的主要能源之一,发展和优化蒸汽热力系统,对降低炼油企业的加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总结石化公司蒸汽系统概况和蒸汽系统损失原因的基础上,对蒸汽计量损失、主干线散热损失、排空排凝损失等有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了措施,建立了气动式排凝回收站和凝结水排汽加压站(CVP)以及蒸汽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及在线智能监测优化离线模拟系统。这些技术的实施,对炼化企业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和二次利用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和能源的问题日益突出,热电材料的发展倍受关注.论述了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几种近年来研究的热电材料的结构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2007年中山市热电联产规划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能源、环境、经济性等方面的效益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以量化的方式阐述了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分散小锅炉供热等供热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Shell煤气化工艺的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炉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Shell煤气化工艺为基础,利用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过程模拟模型,对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的性能进行了数学模拟和性能研究.分析了煤气化过程中氧气和蒸汽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站系统设计中气化工艺及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氧气煤比和蒸汽煤比是影响气化炉出口煤气成分、碳转化率和其他性能的主要因素,气化炉温度随着氧气煤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蒸汽煤比的增加而下降;当蒸汽煤比一定时,随着氧气煤比的变化,冷煤气效率有一个最佳值,氧气煤比要比蒸汽煤比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降低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能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在热力站设吸收式换热机组,使热网回水温度降低至约20℃,在热电厂内经汽轮机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和调蜂热源等环节将热网回水逐级加热.形成热网的吸收式(Co-ah)循环.通过拉大供回水温差而大幅增加热网的输送能力,并通过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而显著提升热电厂供热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利用热采比例物理模型和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分析等设备,在室内开展了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溶解空气后的原油体积系数增大、黏度降低,原油的气体溶解能力随压力增加而增大;空气中的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并且温度和压力越高,放热量越大。未反应的N2及生成的CO2等烟气起到增压助排、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热效率等作用,改善了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低温氧化反应后原油的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黏度有增大趋势,但高温条件下对空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影响不大。与常规蒸汽吞吐方式相比,空气辅助蒸汽吞吐方式可提高周期油汽比、回采水率和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几年中国用电空调和高耗能企业的数量剧增,全国大范围内拉闸限电的问题.提出节约电力资源优于开发电力资源的观点.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有集中冷、热负荷的情况下,热电厂实行热电冷三联供;既节约了燃料和一定数量的电力,又可以有效控制用电空调的数量,减少夏季的空调用电负荷.同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力网互联,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对中国现有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消耗与废气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MDI法分析了影响我国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结果显示工业产出效应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结构调整没有明显影响能源消耗量的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但环保技术没有广泛使用,产业在区域的调整并未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得以降低;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工业产出、能源消耗、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废气排放量增长率呈现波动特点的多少主要由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决定,能源的消耗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