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EG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培林 《科学通报》1994,39(4):365-365
以往的研究证明,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并且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而实现的.随着内分泌概念的扩展,机体自然抗病机制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调节肽,表皮生长因子(EGF)很可能是这个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在小鼠和大鼠主要由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分泌颗粒内,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已知E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调节有关,但其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已有的研究表明,EGF对整个胃肠道及肝脏都有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
黄晓峰  张远强  朴永安  吴明惠 《科学通报》1996,41(16):1513-1516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含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6.045ku。已知EGF可促使新生大鼠肝细胞的分裂,并刺激肝细胞DNA的合成。在这些肝细胞的表面已证明具有EGF的受体,Mullhaupt等证明肝有EGF的RNA表达。但至今为止有关EGF在肝癌细胞的定位尚未见报道。Gusterson等发现EGF受体在人肝癌细胞的分布,但对EGF受体在癌细胞的具体定位无详细描述。本研究以培养的大鼠肝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EGF及其受体在肝癌细胞的分布,为进一步研究EGF在肝癌细胞中的意义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受体属多肽类的细胞膜受体之一,为了确定胰岛素如何在细胞内转变为细胞的代谢活动,人们对该受体的纯化及其结构特点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研究时发现:v-erb-B 肿瘤基因与人类上皮生长因子(EGF)受体是相同的,而胰岛素受体与肿瘤基因的产物尽管不同,但在氨基酸排列顺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了解胰岛素受体结构时,往往借助于肿瘤基因和EGF 来进行研究.目前通过DNA的氨基酸顺序已间接测定了胰岛素受体的氨基酸顺序.胰岛素受体是  相似文献   

4.
大鼠胃粘膜EGF受体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培林 《科学通报》1994,39(5):458-458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胃粘膜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胃粘膜主要的生物效应是刺激细胞增殖和抑制胃酸分泌.已从分离的胃腺检测到EGF受体的存在,揭示EGF可能通过结合胃粘膜腺细胞上的 EGF受体而发挥其生物效应.本文首次用核酸杂交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法在胃粘膜原位证实了EGF受体基因的表达.活性表达主要在胃腺颈部细胞,并可见壁细胞内呈现EGF受体基因表达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胃粘膜腺细胞具有合体EGF受体的功能.本实验为EGF对胃粘膜的效应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斯坦利·科恩在50年代初曾经是丽塔·蒙塔尔奇尼在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方面的助手,但是他在研究NFF的过程中发现了NGF所解释不了的生长因子:他紧追不放,终于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EGF)。作为生化学家,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他在生化和细胞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EGF及其受体,并因之与蒙塔尔奇尼分享了1986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尽管NGF与EGF还没有在应用方面显露其重要作用,但确实开辟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克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仲慰 《科学通报》1991,36(22):1745-1745
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迄今已明确多肽结构和编码基因序列的极少数内源性神经活性因子之一,已知其β亚基(β-NGF)能促进中枢和外周某些神经元的正常发育与分化,对损伤神经元有促再生和保护作用,并经动物模型在体实验初步证明在脑损伤、老化防治方面具有应用前景,上述报道主要来自小鼠颌下腺NGF的实验研  相似文献   

7.
细胞穿透肽在体内缺乏细胞和组织专一性,使得这类载体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多限制.成功设计各类疾病特异性靶向穿透肽的关键是充分认识这类多肽的跨膜分子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已逐渐成为开展该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实验研究相互促进,对特异性靶向穿透肽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跨膜过程、跨膜自由能变化、多肽序列结构特征以及不同细胞膜组成如何影响其跨膜机制等.随着分子模型及增强采样方法的发展,单组模拟能够直接快速获取多肽跨膜自由能和构象变化.因此,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如何改造或设计细胞靶向穿透肽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改善药物跨膜能力、减少药物对其他健康组织的毒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利军 《科学通报》1993,38(3):261-261
硒是生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生物学作用历来被认为是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发挥的.随着硒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硒的某些生物学作用并不能用GSH-Px完满地解释,同时相继发现了20余种非GSH-Px硒蛋白.缺硒在克山病心肌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心肌损害过程中抗氧化体系改变的机制普遍认为是由于缺硒而导致GSH-Px活性降低的结果.~(75)Se-Na_2SeO_3整体放射自显影发现~(75)Se在心肌中有较长时  相似文献   

9.
童坦君 《科学通报》1995,40(12):1140-1140
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多种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它对细胞周期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周期中起核心作用的P34~(cdc2)激酶(简称CD_2K),有何影响,目前报道不多.我室近期报道EGF可使小鼠成纤维细胞C3H/10 T_(1/2)Cl 8(简称NC3H10)的S期提前,细胞周期缩短,并可活化其CD_2K,使CD_2K在周期中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提前.EGF对成纤维细胞有此作用,对生长失控的恶性转化细胞是否亦有类似影响?这是很有兴趣的问题.为此,我们曾以~3H-脱氧胸苷(TdR)转化的C_3H/10T_(1/2)Cl 8(简称TC3H10)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EGF亦可使其CD_2K活性高峰提前出现.但EGF对其细胞周期有何影响,尚不得而知.本文研究了EGF对TC3H10细胞周期的影响,表明EGF对辐射转化细胞的细胞周期也有类似作用.这或可说明EGF对两种细胞的生长调节作用机理相似,CD_2K的激活都是其调节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是古老的、保守的和重要的抗感染防御体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甚至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均可以活化并产生不同的天然免疫防御应答.天然免疫系统如何防御病原体微生物感染,一直是免疫学甚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哺乳动物(小鼠(Mus musculus)和人)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研究成为目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免疫识别、免疫细胞集聚和病原体免疫清除等不同阶段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本文主要从以上3个方面简要评述了近年来在天然免疫细胞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效应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某一热点研究主题,也引用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这将有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认识天然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细胞和分子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朊蛋白病是一类慢性致死性神经退行性顽疾,其致病机理主要是正常的朊蛋白PrP~C通过构象变换转化为致病型蛋白PrP~(Sc),并产生淀粉样沉积和神经毒性.PrP115-135是朊蛋白N-端多肽,具有一定的自聚集性和细胞毒性.为比较钌配合物与不同朊蛋白神经肽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两个钌配合物四氯钌(Ⅲ)-咪唑配合物(KP418)和四氯钌(Ⅲ)-二甲亚砜咪唑配合物(NAMI-A)与Pr P115-135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与多肽结合,配合物与Pr P115-135的解离常数K_d分别为(6.2±1.4)和(6.4±1.1)mmol/L,显示结合性较强.它们对多肽聚集行为也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并有效降低了由该肽引起的细胞毒性,使钌配合物作为多肽聚集抑制剂及潜在的朊蛋白病金属药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其抗炎机制及确定有效的抗炎成分,利用凝胶过滤层析、肝素亲和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蜂毒多肽,并观察蜂毒多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合成及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得到的蜂毒多肽BV I-2H为单一对称峰,电喷雾质谱检测结果表明BV I-2H是蜂毒多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的分子量为644.8 u.BV I-2H可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1合成,可使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G2/M期阻滞.此外,BV I-2H可抑制PMA诱导THP-l细胞合成TNFα,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及IκBα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提示,蜂毒多肽BV I-2H是蜂毒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3.
细胞壁连接的类受体激酶(WAK)是一类特殊的植物类受体激酶, 与细胞壁中的果胶共价交联. 在结构上, WAK分为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 胞外域中存在保守的EGF重复序列. WAK以多基因家族形成存在, 其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 主要在叶、茎中表达, 在功能上参与病原菌反应、细胞伸长调控、铝胁迫反应等. WAK1在细胞外与富含甘氨酸的蛋白质AtGRP3特异结合, 在胞内与蛋白磷酸酶KAPP结合并形成约500 kD的AtGRP3-WAK1-KAPP复合体. 植物中还存在与WAK结构相似的类WAK蛋白(WAKL)家族. 本文结合WAK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认为WAK/WAKL可能是植物细胞壁与细胞质进行联系和通讯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14.
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部分组成的,两者相互独立又紧密配合,起着抵抗病原感染(免疫防御)、消除变异细胞(免疫监视)、维持人体健康(自身稳定)等重要作用。抗体(Antibody)是体液免疫的最主要成分。它是一种球蛋白,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分子量约为150000~900000),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多肽及两条相同的重链多肽组成。多肽链内又按其氨基酸的组成结构分为恒区(Constant region)和变区(Variable region)。前者氨基酸顺序相对固定,后者氨基酸组成高度变化并构成与抗原(Antigen)的结合部位。各链由双硫键以共价键方式相连。在人类,主要有IgG,IgGM,IgA,IgD及IgE等不同种类的抗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von Willebrand因子基因RFL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宇 《科学通报》1991,36(12):943-943
von Willebrand因子(vWF)是一个血浆大分子粘附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vWF还作为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的载体,防止FⅧ活性降解.vWF基因定位于12 p12—pter,全长约178kb,包含52个外显子。vWF mRNA编码一条由2813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中包含一个信号肽,一个741AA多肽和一个2050AA  相似文献   

16.
江寿平 《科学通报》1985,30(23):1819-1819
腺苷三磷酸(ATP)分子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生物分子,它在生命有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许多生理过程的主要能源。当ATP水解成腺苷二磷酸(ADP)时,自由能大约变化—9千卡/克分子左右。由于这个水解过程放出这样大的自由能是随着ATP的P—O键切断时而产生的,故称此键为“高能”磷酸键。为了阐明它的生物化学机制,早在1960年就有人应用简单的分子轨道方法,如休格尔(HMO)方法对ATP分子进行研究。后来Boya和Lipscomb用推广的休格尔(EHMO)方法对这分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有些研究者企图通过用全略微分重叠(CNDO)方法对ATP分子进行研究,但因计算比焦磷酸大的  相似文献   

17.
铁作为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机体组织中的代谢平衡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铁过载在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祛铁可有效缓解心脏疾病进展,但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心脏铁稳态代谢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获得系列重大进展;铁依赖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ferroptosis)概念的提出,为深入理解铁过载与心脏疾病间的关联带来了重要契机.近期,作者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揭示靶向铁死亡是防控心脏疾病有效措施.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铁过载与铁死亡对心脏疾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与讨论,旨在为心脏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许英镐 《科学通报》1987,32(14):1104-1104
在分离鹅胰岛素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获得了鹅胰多肽(GPP)并测定了它的一级结构。胰多肽是发现较晚的一种新激素,其生物功能尚有待更多的研究。在临床上,病人血液中胰多肽的放射免疫测定日益受到重视,以便了解不同病理条件下此激素的变化。由于GPP与人胰多肽(HPP)在结构上差异较大,因此在HPP的放射免疫测定中需要应用与HPP相近  相似文献   

19.
韩秀文 《科学通报》1995,40(3):227-227
研究生物分子的内部运动对理解分子功能有重要意义.~(13)C核纵向弛豫反映了分子整体及内部运动状况,为研究分子动力学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在不同温度和磁场强度下,测试了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和GSH)的~(13)C纵向弛豫时间和NOE值,分离了各种弛豫机制的贡献,求出了各碳的转动活化能,并首次研究了溶液中含有Fe~(3+)时,GSH动力学参数随Fe~(3+)浓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小分子多肽与微量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十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在她77岁高龄时因为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发现而荣获了1986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4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雏形中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潮,但是她仍然攻其实验胚胎学。在偶然的场合下别人发现肿瘤组织竟有促进神经生长作用,她证实了这一观察,并且作了系统的追踪.后来又在彼此截然无关的来源——蛇毒和小鼠颌下腺中也见到了这种效应。经过她和她的同事长期的研究,终于发现和鉴定了NGF以及一系列多肽生长因子;但是在NGF问世的初期,却遭到了同行们的冷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