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成峰 《科技信息》2010,(33):221-221
厄普代克通过其鸿篇巨帙“兔子”系列小说创造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文学英雄形象,在学界亦引起学者褒贬不一、观点迥异的研究和评论。然而,本文试图通过论述阐明两点:(1)兔子是厄普代克对美国文学作品中传统英雄改变和突破的结果:(2)厄普代克早已确定了兔子的失败,甚至早在1960年《兔子,跑吧》出版之前就已确定,厄普代克即是按照典型的亚当式英雄创造兔子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可视心理描写,及不可视元素物化的修辞建构,赋予语言以可视性,成功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经典小人物形象,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景图。本文以《兔子,跑吧》为例,从“文本图像”的视觉语言全新视角探讨厄普代克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厄普代克的视觉语言呼应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图像转向理论。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讽刺的手法、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家庭、性爱、伦理等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他的兔子四部曲之一——《兔子快跑》,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探讨厄普代克眼中的美国小镇文化。  相似文献   

4.
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马人》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佳作,其价值不只体现在小说的主题精神上,还体现在独特的叙述策略上。在这部小说中,厄普代克混杂使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在不同的章节中不停变换视角、时空和文体,使得现实与超现实、尘世与天国、物质与精神混杂在一起,全书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马人》中风格过于强烈的叙述手法长期以来在学界中都存在争议,有人对其褒扬赞誉,也有人对其贬斥不屑。该文将针对《马人》的叙述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该部作品中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约翰.厄普代克以其细腻而略带嘲讽的风格著书立说,作品多围绕他终生迷恋的三大秘密:性爱、宗教和艺术三大主题展开。本文以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兔子,跑吧》为蓝本,试析约翰.厄普代克怎样怀着巨大的悲惘之心刻画人性的悲剧,在"被掏空了意义"的现代生活里,小人物如何左冲右突,企图逃离困境,实现自我,追寻人生的意义,却始终陷于困顿之中,郁郁而终的悲剧现状。  相似文献   

6.
小说与社会     
美国文坛耆宿约翰·厄普代克评论苏童及莫言的小说, 认为中国已给思想界很多自由空间和宽容。 正如很多专家认为 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充 满无限发展潜力的国家。 这个人口众多、自由经 济蓬勃发展的国度在经 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和精 英。如今,中国人的身影 遍及全球各地,从马来 西亚到美国,大有红旗 插遍全球的气势。但是,  相似文献   

7.
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政变》是唯一一部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非洲黑人青年埃勒的两次生命之旅,一次是他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次是他返回故乡寻找前国王的头颅.埃勒试图通过个体的寻求来纯洁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他因为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所以也无法领导自己的民族找到身份.  相似文献   

8.
约翰·厄普代克兔子系列小说中引入大量的电视节目,显出其独特的文本特征。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可解读其“兔子四部曲”之二《兔子归来》中电视节目的文学功能。他大胆引用电视节目,让现实中真实的电视滑稽剧、广告、新闻报道成为虚构文本的一部分,使观众,即小说人物“卷入”电视节目内容,以此刻画人物形象、暗示小说情节、拓宽小说主题,这无疑体现出厄普代克作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创造模式上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1982年的一次翻译竞赛引发了对厄普代克短篇小说Son(《儿子》)一个句子近30年的争议。就如何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提出不同看法,并从句法分析、逻辑判断、意义、语境等角度进行论证,进而探讨双/多重定语从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马人>主人公卡尔德维尔是卑微性和悲剧性的对立统一:他尽管身份卑微,却用无私的献祭传达着上帝的仁慈,捍卫着上帝在人间的位置.而他的孤独和痛苦表明,小说既是一首唱给主人公的颂歌,也是一首写给现代人的挽歌.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以前只看到社会关系对人的决定性,片面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忽视人的主体创造性.事实上,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互动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制约着人的活动及其才能的发挥;人的实践活动又在不断改变着社会关系的状况.社会关系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居平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25-128,136
博尔赫斯一生与书籍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源于小时候父母亲和家庭藏书的影响,以及他对书籍的钟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图书馆职业的选择和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通天塔图书馆》梦幻般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他的图书馆情结。  相似文献   

14.
童年,海明威心头永远的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扮女装的童年经历导致了海明威终身的痛苦.它对他人格的形成至少具有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三种意义:第一,导致他对女性既依赖又忽略的双向情感以及对名誉地位的终身焦虑;第二,导致了他强迫性的竞争意识及较强的攻击性;第三,导致了他的自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憎恨.  相似文献   

15.
作家是时代之子,何其芳一生的文学活动与特定时代有紧密联系。对于 主流性文学,他划下了从远离到汇入的运行曲线,他为时代奉献了有独创性的抒情散文与诗歌。但其文学评论却明显具有双重性,总结其成败得失,对于建设新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著名词人文廷式的词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其振聋发聩之势光耀词坛,词中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身的怀才不遇融为一体,完整地记录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心为国却报国无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以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黑魇》为核心,参照同一类型散文作品中的其他几篇,再辅之以同时期的几篇文论,进行文本细读,来理解和叙述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思想重心、感触接点、精神踪迹和文学理解,特别描述出其精神迷失的具体情形,并强调其文学理解的庄严,从而论述沈从文作为一个作家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杰出的诗人,在他创作的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白雪"、"寒秋"、"昆仑"、"长江"和"大海"等物象是他领袖气魄与诗人情怀的艺术显现和理想寄托.考察这几个审美物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政治家和诗人矛盾的人生现象,揭示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灼热的生命光华,进而走进他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