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激光步进扫描投影成像设备中,高精密工作台则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密工作台系统包括宏动工作台和精动系统,宏动工作台包括精密机械及其传动系统,直线电机和步进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动系统包括压电陶瓷驱动和执行放大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激光测长控制系统提供宏、精动系统的超精密位置检测和闭环反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位置和速度PID调节的双闭环精密二维坐标工作台伺服系统。重点介绍了工作台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和测控电路的设计,同时还指出了它们在精密二维坐标工作台控制系统中具体实现的方法。与其他系统相比,该系统的硬件电路简单,并能实现较高的位移测量精度。最后还简单地介绍了系统的控制算法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Radon变换的精密工作台微位移和转动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精密工作台微位移和转动测量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面正交光栅图像Radon变换的精密工作台位移测量方法.构建了由平面正交光栅和显微摄像系统组成的测量实验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识别了平面正交光栅的栅线间距和角度,进行了工作台运动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Radon变换对噪声不敏感,能很容易地识别出不同条件下平面正交光栅的倾角和位置,可精确地测量工作台位移,测量误差小于1μm通过对现有系统测量分辨率的分析,提出了取消相机镜头和适配镜、以CCD感光面直接接收放大的光栅图像来进一步提高测量系统分辨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面曝光快速成形实验系统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由运动控制卡、驱动器、精密滚珠丝杠、直线导轨等组成的升降工作台,并对其运动精度进行了测试和评定.工作台向下进给时,定位精度为10.9μm,单向重复定位精度为10.8μm;工作台向上进给时,定位精度和单向重复定位精度都为7.6μm.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制作小尺寸零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金刚石拉丝模激光孔机的整机结构,介绍了该机的激光器系统,光学系统,精密工作台,检测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的性能,简述了打孔的原理及其打孔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精密机械系统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以"直线位移精密工作台"为基础,研制了精密机械系统综合实验装置。该综合实验装置不仅可以完成精密传动、精密运动测量和电机驱动等单独实验,也可以完成体现光机电一体化综合知识的精密运动控制实验。该实验平台采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光栅位移测量装置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让学生在已有实验平台上进行主动设计,完成精密运动测量和运动控制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数控精密磨削检测效率低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数控精密磨削加工在线检测系统.通过工业CCD相机在线采集被加工工件图像,经去噪、复原等预处理后,提取工件图像的轮廓曲线数据,并实时与设计轮廓曲线进行比较,得到加工轮廓误差,在此基础上,引导工作台进行自动在线补偿,实现工件轮廓精密磨削.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精密磨削加工检测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微型装配系统中的精密定位装置 ,该系统利用了外形尺寸为 2 mm的电磁型微电动机制作了 5mm× 6mm的微型机器人小车作为粗定位的执行器和装配机器人 ;利用压电晶体的压电、电致伸缩特性实现了微工作台的精密定位 .系统还利用了图像采集系统来实现位置反馈和实时系统状态显示和控制 ,微型定位装置的研制使构造真正的微型装配系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压电式微位移补偿机构.采用压电陶瓷作为微位移驱动器,柔性铰链为导向机构,对传统电机驱动的丝杠螺母进给工作台运动位置进行自动补偿,实现了工作台二次精密定位.提高工作台的定位精度。设计的柔性铰链微位移放大器.可使工作台定位精度达0.01μm.满足许多精密、超精密加工场合需要。  相似文献   

10.
选择刻划机工作台导轨结构时主要考虑爬行以及超精密研磨。试验结果表明,滚柱导轨在不同刻划方式下不存在爬行现象,又便于进行超精密研磨加工以保证直线性精度,成为光栅刻划机工作台导轨的首选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全球定位系统在大型室内场合无法给出精确定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安卓平台下基于真三维模型的室内定位系统。基于百度地图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开发一款室外定位的电子地图软件,用于获取室内场景所在位置,再结合Unity3D游戏引擎将根据室内场景制作比例为1的模型制成可在安卓设备上运行的软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及空间位置服务,实现室内定位功能。结果表明:系统具有的功能基本满足用户室内外定位需求,且系统具有定位方法直观、功能服务全面及系统搭建简单等特点,适用于一些大型的室内外公共场合,如商场、机场、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定位市场的服务需求,改进传统的定位技术在室内使用存在着定位精确度低、耗电量大等缺点,作者对基于WiFi位置特征匹配的室内定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WiFi信号的影响以及一些常用定位算法的对比,通过在特征库建立阶段采用高斯过滤法剔除误差较大的信号强度值,提高了数据库中采集值的数据精度.在定位阶段采用改进的K加权近邻法,将改进后的算法作为在线匹配算法,有效地避免定位过程中偶然的信号波动给定位带来误差,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基于Android系统的WiFi室内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13.
EKF算法在机动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大多数情况下,对目标机动的先验知识了解很少,且目标在机动过程中受人为作用力的影响,很难用数学公式准确描述,只能在各种假设条件下用近似方法描述该问题,因此假设了一种机动目标模型:初始匀速直线阶段、匀速圆周运动阶段、返回匀速直线阶段,在此过程中线速度大小口保持不变.利用扩展卡尔曼(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滤波算法进行定位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假设模型既符合机动实际,又便于数学处理,并且滤波算法过程稳定,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定位精度,提高了机动目标跟踪的精度和系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钻井作业过程中,导向钻井段若采用弯角式造斜动力钻具,容易产生钻具工具面漂移,导致井眼轨迹控制失败等问题,急需一种可以实现井下定向动力钻具工具面的动态控制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异步电机旋转角度的精确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模糊控制并结合矢量控制技术对电机进行精确定位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对算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在西门子SINAMIC S120室内实验平台上进行算法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电机的精确定位,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用这种异步电机驱动顶驱/转盘,可为实现钻井现场对井下钻具工具面的精确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大回旋纸卷分切机定位控制系统。在纸卷的分切过程中,需要对纸卷的位置准确定位,为此采用了PLC、定位模块、伺服驱动以及触摸屏构成的控制系统,定位精度高,使用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16.
结合3G技术在远距离监控、数据采集、GPS定位、无线报警等领域的应用,设计了基于3G技术的电动车报警定位系统,分别对系统的单片机电路、通讯电路、卫星定位电路进行了设计,实际使用情况表明,系统工作准确及时,最大限度降低电动车被盗几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高密度母盘刻录的需要,对母盘刻录中的二级定位(two-stagepositioning)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了直流电机驱动粗定位和压电陶瓷微型驱动精定位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双频激光干涉仪检测精定位工作台的位置,并引入比例增益K估计精定位工作台的位移增量,以估算粗定位工作台位置。对二级定位系统的PID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合理选择了控制参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PID控制下的二级定位系统对于10nm的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为20ms,稳态误差绝对值小于0.1nm,可见采用该二级定位方法的系统有快速的定位响应和很高的定位精度,可以满足高密度母盘刻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保证中板轧机电动APC(自动位置控制)系统定位速度的同时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根据电动APC的控制要求和设备的实际情况,首先采用时间最优思想设计预定的压下轨迹曲线,然后采用仿人智能控制方法,使得实际压下轨迹跟踪预定的轨迹曲线,从而确保电动APC控制的准确定位.该控制算法已应用于实际生产.在系统大惯性和压下螺丝摩擦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定位精度达到0.05 mm且整个定位过程快速、无超调.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数据定位方法中存在的定位精度较低、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审计信息系统全覆盖联网数据精 准定位方法。采用近邻方法对审计信息系统全覆盖联网数据关联进行分析,引入相关品质函数理论,将传感器 获取的多特征数据转入到关联判决过程,计算关联测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关联测度的计算结果,通过改进的 KCF 算法组建目标跟踪器,利用跟踪器获取目标具体的运行状态,采用数据关联算法得到目标相对应的跟踪集 以及检测集,根据加权融合三特征的跟踪结果,准确获取审计信息系统中各个目标数据的具体位置,实现数据 精准定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快速准确获取审计信息系统全覆盖联网数据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20.
N A Johnson  D E Perez  E L Cabot  H Hollocher  C I Wu 《Nature》1992,358(6389):751-753
Elucid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gene interactions that underly the sterility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is important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eterospecific X and Y (or Z and W) chromosomes are often used as an explanation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fertility of the hybrids of the heterogametic sex is much more often affected than that of the homogametic sex (Haldane's rule) and X-Y interactions are specific to the heterogametic sex. Second, sex chromosomes, especially the X chromosome,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of special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fertility of hybrids. X-Y interactions have been addressed in studies of males with a heterospecific Y chromosome in a mixed genetic background. A more stringent test of the X-Y interaction model requires each X chromosome sterility factor to be tested separately for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Y chromosome in a homogeneous background of the pure species. Here we report such a test of the X-Y interaction model and conclude that X-Y interactions should not be assumed to be the only or even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hybrid ster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