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紫菀族(菊科,Astereae)的系统发育与分类进行了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Grangeinae亚族是该族原始类群;其余属群可以分为两大亚族,即:一支黄花亚族(Solidaginae)和紫菀亚族(Asterinae)。分支图还清楚地揭示出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紫菀族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摒弃先前的研究者Gran(格劳)仅按照地理分布这个单一的性状对紫菀族所作出的不正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分布于新疆紫菀族全部属的果实解剖,表明紫菀族果实结构相当简化,其果皮维管束数目及其结构在各属之间有显著区别,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紫菀族各属的果实结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紫菀属和飞蓬属为菊科非常重要的两个属,由于亲缘关系较近以及传统分类学观点的分歧,至今仍然存在争论.青藏高原是紫菀属和飞蓬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分布中心,在藏医药中,多种紫菀和飞蓬混用,由于紫菀类藏药材基源复杂,各个地区使用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紫菀的入药品种极其混杂.本文旨在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多种紫菀和飞蓬进行初步植物资源鉴定研究.采集到的8个样品,经鉴定为云南紫菀、重冠紫菀、软叶紫菀木、东俄洛紫菀、缘毛紫菀、三基脉紫菀、飞蓬、多舌飞蓬,为进一步澄清紫菀和飞蓬属植物的分类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紫菀的最佳蜜制工艺.方法:以水溶性浸出物和紫菀酮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炮制工艺.结果:以加蜜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紫菀最佳的蜜制工艺为加蜜量25%,115℃炒制15min.结论:优选出紫菀最佳蜜制工艺可行、稳定,可以为饮片企业规范、合理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特色藏药材重冠紫菀的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原植物形态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别和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等方法对重冠紫菀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原植物、性状和显微等能够很好地鉴定重冠紫菀药材,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较强.结论: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控制重冠紫菀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采自浙江仙居菊科Asteraceae紫菀族Astereae的一新种——仙居紫菀Aster xianjuensis Y.F.Lu,W.Y.XieX.F.Jin.该种形态上接近于匙叶紫菀A.spathulifolius Maxim.和琴叶紫菀A.panduratus Nees ex Walp.,不同前者之处在于叶片背面近无毛,茎中下叶片基部楔形下延成柄,总苞片外面被腺毛,与后者的不同在于茎中下部叶片基部楔形且下延成长柄,总苞片2层,外面密被腺毛与疏柔毛.此外,还附有浙江紫菀属分种(变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紫菀木属(Asterothamnus)的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制了紫菀木属Asterothamnus植物的分种检索表,阐明了该属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舍标本和实地考察,对新疆帕米尔高原菊科紫菀族植物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帕米尔高原菊科紫苑族植物计有8属、19种1亚种2变种,分别占新疆紫菀族属、种总数的61.5%N36.5%。其中发现新疆帕米尔新记录属2属,新疆帕米尔新纪录种10种1、亚种2变种。该地区19种植物中有新檀帕米尔特有种1种,新疆特有种3种,中国新疆特有分布种11种,特有种与特有分布种共占78.9%,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浙江九龙山菊科Asteraceae紫菀属Aster一新种:九龙山紫菀Aster jiulongshanensis,并附有墨线图.新种接近于长叶紫菀A.dolichophyllus,但其茎中部以上多分枝,基部及下部的叶花期枯萎,全部叶片被毛,厚纸质,羽状脉,复合花序由7~10个伞房状排列的狭圆锥状支花序组成,头状花序直径约1.5cm,总苞狭倒锥形或管状,总苞片3或4层,先端不外展,舌状花5~10个,舌片绿白色或白色;冠毛等长,白色或污白色而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喀斯特不同石漠化生境中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策略,为喀斯特的石漠化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野外采集研究区内不同石漠化生境下的C3植物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和C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测定两种植物的株高、叶面积、根系表面积等形态特征及根、茎、叶、花等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结果】随着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加剧,C3植物三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的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茎、叶、花)显著降低,但根表面积保持不变,且根和叶生物量比升高,茎生物量比降低。三脉紫菀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并没有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但狗尾草却显著降低。【结论】C3植物三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地上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但都能通过提高根和叶生物量分配而降低茎生物量分配、同时保持一定的繁殖输出来适应喀斯特生境。但是,C3植物三脉紫菀在石漠化生境中表现出了比C4植物狗尾草更强的竞争力,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革苞菊成熟胚囊为蓼型。受精前,一个助细胞退化,两极核融合为次生核,卵具明显极性。花粉管从胚珠的珠孔处穿过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释放内容物后,残留一段时间即消失。进入胚囊的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其融合过程为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另一个精子与次生核融合后,形成初生胚乳核。细胞型胚乳,胚胎发现为紫菀型。胚柄不发达,具胚柄吸器。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菊科紫菀族32个物种间结构差异,对该族核糖体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并预测了其二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二级结构差异多集中在ITS2结构臂上,核苷酸比对构建的系统树与二级结构特征的比较结果基本一致,32个物种在B臂上均存在一个特殊的结构单元(内环1),其碱基类型、大小与发卡环的相对位置高度一致,表明这段高度保守序列区域对特定的结构拼接或识别具有重要作用,拥有重要的二级结构遗传信息,说明二级结构用于紫菀族的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有效.  相似文献   

13.
徐卓颖 《江西科学》2007,25(6):791-794
对亚菊、蓍、黄金菊、大吴风草、银灰菊和紫菀等6种菊科植物进行了2年的适应性调查,并对其栽培养护要点及其观赏特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以上种类在上海市松江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一定的观赏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蓑衣莲(Aster auriculatus Franch)又名耳叶紫菀、银线菊等,为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作消炎,镇咳、治蛇伤药,全草可入药,但以根部为佳。蓑衣莲的化学成分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作者从蓑衣莲根粉的乙醇浸膏中,经石油醚、氯仿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HPLC技术测定山紫菀类药物--鹿蹄橐吾中的Clivorine生物碱的定量分析方法.实验结果的线性范围为53~2 120ng,平均回收率为100.04%±2.26%,相对标准偏差为1.4%,相关系数r=0.999 7.该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该类药物中生物碱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天津植物新记录共计3种,分别是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瘤梗甘薯(Ipomoea lacunosa)和钻叶紫菀(Astersubulatus).3种植物均原产北美,在中国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入侵态势.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在天津的地理分布和种群动态进行介绍,为其动态监测和科学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观察药物对肝癌细胞系HepG-2和食管鳞癌细胞系EC-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荧光染色法进一步确定"龙泉复方"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的较佳配伍及其有效作用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对抑制HepG-2细胞增殖有效作用的浓度:七味单方(马钱子、山慈菇、喜树果、龙葵、石上柏、青黛、紫菀)浸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采用电镜制片的方法对羊草的双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羊草的双受精属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开花后约4h精子进入胚囊。两精子几乎同时进卵核和极核之一,精核分别在卵核和极核内松散,同时出现1到2个雄核仁。合子时期雌雄性核仁不融合,直到合子分裂前期仍为多核仁。羊草胚胎发育为紫菀型。一般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但偶见有斜分裂。合子未见有极性,在二细胞原胚后期见有极性表现,超微结构显示,顶细胞和基细胞中圆球体大小和发育时期不同。胚发育经过原胚、椭圆形胚,再经胚分化期和成熟期发育为成熟胚。  相似文献   

19.
药用植物灯盏花在使用中会与飞蓬属或紫菀属植物混淆,对灯盏花mat K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灯盏花植物形态的研究,实现灯盏花与混淆植物的鉴定.采用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灯盏花mat K基因,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灯盏花mat K基因总长为1 317 bp,编码438个氨基酸,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表现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以α螺旋、β折叠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mat K基因位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中,有8个蛋白结合区和3个多核苷酸结合区,用植物形态、氨基酸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树相结合,可以达到鉴别灯盏花与混淆物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从藏药中发现新的抗癌药物,从青海互助县收集了100种常用藏药,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制备出了各种藏药的环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选用2种肝癌细胞株Hep G2和SMMC-7721,以MTT法测试了100种藏药的抗肝癌活性,选用人肝细胞株LO-2评价了藏药的体外毒性.结果表明:15种藏药材显示出抗肝癌活性,IC50值均小于150μg/m L,其中藜、天名精、三脉紫菀3种藏药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出显著的抗肝癌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50μg/m L,而对正常肝细胞LO-2未显示出明显的毒性.该研究为进一步从藏药中发现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