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较大增长,缓解了高中生升大学的压力,可是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如何合理地确定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建立了确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考虑了国家和家庭教育投入、高中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三个因素。经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招生规模增长太快,教育投入没有跟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高等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迅猛增加,而同时,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于是,大学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的关键,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因素是综合素质。为什么要加强素质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所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英国政府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促进委员会,并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创新基金为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专门经费,对英国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就业回报。但数据也表明,选择创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并不大,院校和专业对毕业生选择创业影响较大。英国高校重视个性化的创业教育、对毕业生进行长期的追踪服务等做法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校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显示,2000年6月,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30万左右,2003年为52万人,2005年更达到了75万人。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因此,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数量问题,主要的还是管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社会上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的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了关系学校和学生根本利益的大问题。师范专科学校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其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更大,必须从教育的环节,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对促进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僵化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二战后的社会转型,法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且拟出了著名的教改草案——“郎之万—瓦隆计划”。但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经费投入等在教育改革中动态落后非常明显。今天,立足于社会转型这个类似的背景,阐述探讨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晓晖 《科技信息》2009,(35):147-148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表现了大学毕业生的现状与人才需求市场之间不完全适应的矛盾,要从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来加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着不良的思想倾向,要通过思想教育,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0.
如何加强高等教育中的人教育,人教育课程应该怎样设置,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中颇有分歧的论题,笔认为,要科学设置人教育课程,加强高等教育中的人教育,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教育课程观,即人教育不仅仅是通过传统人课程和学科的教育和学习来达到,富含人精神的科学教育也是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苏联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据苏联报刊最近报道,苏联现有大学898所,在校学生500万;中学13.5万所,在校学生4410万,教师320万;中等专业学校4517所,在校学生440万;1988年苏联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为25.3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为17.7万人。据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席亚戈金今年初撰文说,苏联今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6.2%,达569亿卢布;在每1万居民中就有280人受过高等教育,这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它为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我们基于唯物史观必须坚持的高等教育和经济生活关系的基本观点。然而,我国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总是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在“三统”(统一招生、按统一规格培养人才和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模式下办学,同社会的经济生活相脱离,高校学生基本上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下度过大学春秋的。高  相似文献   

13.
正广东开放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型高等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分部。广东开放大学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办学体系,办学网络遍布广东城乡,服务于广东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40年来,广东开放大学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14.4万人,为普及广东高等教育、提升全民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状况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大学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在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同时,也对政府和社会接收高校毕业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就当前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一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社会、毕业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扩招,更多人有机会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而在就业之中,女大学毕业生显然又比男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多的困难。而且即使在毕业的时候就业成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职业流动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毕业五年的女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他们职业流动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士群 《皖西学院学报》2002,18(3):105-107,1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专科生就业更令人堪忧。结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 一关系,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势必还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做好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培养和使用三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迈向如今的“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然而连续多年上百万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寒风吹袭下的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用异常严峻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也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过去大学毕业生"皇帝女不愁嫁"的年代已彻底一去不复返.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专业理论水平、学历等都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的高职毕业生来说,要想在就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如何摆正就业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徐明伟 《科技信息》2009,(18):323-324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十年超速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转轨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袁象,各种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显严峻。而由于毕业生的就业关涉到学生自我的发展、学校信誉的评价、家庭期望的实现、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等,因此,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政府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