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中医学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西医发展的异同及它们的背景文化中国医学在华夏大地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中医”一词却只是在西方医学传入后才出现的称谓,充其量只有100多年。从字面讲,“中医”只是“西医”的对应性称谓,但实际上,其深层含义则是对该医学系统发展水平的一种时代定位。正如“中医学”的英译文“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所示,中医学是传统医学,言下之意西医学自然是现代医学了。传统的东西要进步就要现代化,进而被有些人说成是“中医学要发展就要西医化”,这似乎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且深深地影响了过去几十年中医现代化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一、中西医发展的异同及它们的背景文化中国医学在华夏大地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中医”一词却只是在西方医学传入后才出现的称谓,充其量只有100多年。从字面讲,“中医”只是“西医”的对应性称谓,但实际上,其深层含义则是对该医学系统发展水平的一种时代定位。正如“中医学”的英译文“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所示,中医学是传统医学,言下之意西医学自然是现代医学了。传统的东西要进步就要现代化,进而被有些人说成是“中医学要发展就要西医化”,这似乎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且深深地影响了过去几十年中医现代化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针灸的学术传统,认为由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针灸传统一直在不断变化。秦汉时期,针灸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实用,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金元时期,由于儒家理论的影响而变得死板固化;民国以来,科学化是针灸的主要学术思潮;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灸又回到了金元的传统。临床针灸医生则一般采用中西医兼用。西方有科学针灸和传统针灸两个不同方向的流派,分别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针灸的学术形态都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4.
经络在中医学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人、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和药物归经的主宰。《黄帝内经》中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等记载。经络的分布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网络全身,无处不在,无所不通。经络的基本作用是联络、调节和营养。但经络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很重要,而且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  相似文献   

5.
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几千年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炙、气功、按摩各科的临床实践,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行气血,平阴阳,法自然,处百病,调虚实,决死生的整体机能调节、控制和反应系统。就其形态内涵而言,经络是“经脉”、“络脉”,以及“经筋”、“皮部”的总称,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全身的气血运行通道。  相似文献   

6.
李致重 《科技潮》1999,(10):86-86
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首先把"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国家宪法。后来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主张"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医是最成熟的传统医学在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中医是其中理论最完整,实践内容最丰富、最有效的医学。第一,中医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孕育下,形成了自己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以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大地神、土地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征程的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取代了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突破了西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阻经络研究Ⅳ. 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阻经络研究Ⅲ》“经络是疏松结缔组织里间液较丰富的带区”推断的基础上,根据已确立的生理学事实,进一步推测:经络是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扩散的低阻通道;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是组胺;以及经络生物信息放大器是肥大细胞。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关于经络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机能一体化”假说。最后说明,疏松结缔组织网络如何具有中国医学所注意到的经络系统的各种机能,包括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功能,在病理条件下的效应,针灸引起的感觉和反应沿经络的传递,以及用针灸体表经络来治疗有关内脏的疾患,等等。  相似文献   

9.
于纪巧 《科技信息》2001,(11):17-19
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具优势、最具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中药。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中医中药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国际化的竞争型产业和长期发展的“朝阳产业”,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给中医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契机。那么,我国的中医中药怎样才能抓住机遇、求得更快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主席吴阶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结合,走东西方医学合作的道路。这对促进东西方医学的发展和造福人类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陈春华 《科技信息》2009,(27):I0149-I0149
《经络腧穴学》作为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好《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其他相关针灸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更好的掌握针灸各种操作技能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文章对《经络腧穴学》现代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是西医判断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它和癌的转移、复发与恶化成正相关的关系。经络状态是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中医经络现代研究肯定了体表穴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关联系,当人体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经络穴位的伏安特性(V-A)也随之而产生明显的变化。郭林新气功的呼吸导引、势子导引和意念导引强调的正是在气功态下对人体经络有意识的锻炼疏通,所谓“经络通,百病消”。采用显微摄相机、MCIMPS系列微循环图象处理及多参数测量系统,连续三年对坚持练郭林新气功的数十名患者进行微循环参数和血液粘度的跟踪检测。自1995年起又增加了用JXT-2经络穴位图示诊断仪同时检测上述患者的经络V-A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望对郭林新气功疗效检测提供可靠的定量判据,从而为人体生命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试论经络的生物学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创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代名医先贤都以逻辑思辩的方法不断地研究并丰富着经络的理论和针灸治病的方法。发展到今天,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日渐交融、中国医学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形势要求我们能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表明和阐述经络的生物学结构与本质及其运行的机制。在此,笔者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仍以逻辑思辩的方法来解开经络这个人体生命科学中的谜团,并力求赋予经络一个现代生物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针灸创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代名医先贤都以逻辑思辩的方法不断地研究并丰富着经络的理论和针灸治病的方法。发展到今天,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日渐交融、中国医学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形势要求我们能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表明和阐述经络的生物学结构与本质及其运行的机制。在此,笔者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仍以逻辑思辩的方法来解开经络这个人体生命科学中的谜团,并力求赋予经络一个现代生物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科技》2014,(5):I0001-I0004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提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其中“不同之治”包括了东方之砭、西方之约,北方之灸,南方之针,中央之导引按跷。这中医的五大疗法都是基于自然法则指导下的阴阳五行、减象经络,都是通过作用于经络,达到调常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自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整合发展态势愈加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引领医学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学的先导学科,针灸器具和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关键。从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看整合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古术新知”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对经络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继《科技导报》1991年第3期(第37~40页)“生物电化学振荡”一文后,对经络研究新进展的进一步总结,其中有关生物电场的作用和针灸机制的探讨因前文已述,故本文从略。近年来针灸和经络研究在世界上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数以百计的随机分组对照实验肯定了针...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科技潮》2008,(2):34-36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回顾 中西汇通与中西医结合 清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对源于本土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文化碰撞与变革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用以化解两种文明的冲突。也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医学伴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因其对许多疾病疗效确切.遂为国人所接受。随着其影响力的日渐增加.西方医学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本土医学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此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医学如何发展.一时众说纷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  相似文献   

18.
“通者不痛”,“痛者不通”的规律是“以通为用”的理论根据。所以“以通为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如经脉不通的头痛,经络瘀滞的痹痛,冲、任二脉瘀结的经痛,六腑壅塞不畅的脘腹痛……等,其共同的特性是“不通则痛”。通过辨证论治,其理、法、方、药各有不同,但均可收到“通者不痛”的疗效。说明通之之法是有多种多样的,但无不贯彻“以通为用”的总则。在此仅从外科范围内,论述“以通为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针灸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合法的地位,从《宪法》到《中药法》都在保护中医药包括针灸的发展,政策、医疗环境都很好。从国内角度来看,针灸同传统医学的发展一样,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总体呈现四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傅景华 《科技潮》2007,(9):8-12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科学与非科学等问题的讨论轰轰烈烈,而且这种讨论已经不限于医学界内部,甚至不再局限于国内。其实,中医药“存废”之争并非新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