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在适于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24~35℃)内,各温度条件下的孵化率与孵化周期,及提高中华鳖低温(24~27℃)孵化率的温度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因子对只结鳖孵化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态因子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为开展中华敝的人工繁殖、提高孵化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腹腔注射IRPS对中华鳖肾脏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共分4组,每天注射1.5 mg/只、3 mg/只、6mg/只组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注射3 d.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IRPS对中华鳖肾脏SOD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GSH-PX酶活性.1.5 mg/只组的IRPS对中华鳖肾脏CAT酶活性影响不显著,3 mg/只、6 mg/只注射组却能显著提高CAT酶活性;1.5 mg/只、3 mg/只注射组IRPS对中华鳖肾脏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但6 mg/只剂量组却能显著降低中华鳖肾脏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穿孔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是体壁溃烂穿孔。试验分别测定了患穿孔病中华鳖和健康中华鳖血液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球蛋白、白蛋白、肌酣、尿素氮、葡萄糖、钠、氯、钙等10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病鳖血液谷草转氨酶、葡萄糖、钙的含量都非常显著高于健康鳖,而尿素氮、钠、氯都显著低于健康鳖。这些血液特性变化表明,病鳖的肝、肾、心等发生了严重的病变,揭示了中华鳖穿孔病的血液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苗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福尔马林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条件下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细胞的灭活时间,介绍了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的制备过程,并报告了菌苗的安全性、免疫效力和现场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3菌株为代表菌株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特性比较发现:本菌在鲜血琼脂和TS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TSB液体培养基和BHI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好;测定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表明:培养16~20h活菌数达到最高峰,24h后活菌数大幅下降,这一生长规律为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大规模培养奠定了基础;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在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和TSB液体培基中4℃保存的存活曲线表明:本菌在以上介质中前期不易死亡,后期死亡较快。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法解决了该菌即时计数的问题,为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动物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测定了该菌对中华幼鳖和银鲫的致病性,其LD50分别为8.40×10^8CFU和8.63×10^8CFU.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光周期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长昼夜节律的影响及中华鳖养殖中常用的群体养殖模式(群养)与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单独养殖模式(单养)对瞬时生长的影响,实验选用RNA/DNA比值反映中华鳖的瞬时生长情况,以光周期(12L∶12D与24L∶0D)和饲养模式(单养与群养)为处理因素.实验进行15d后,连续24h内每隔2h分别从各组随机取5只鳖,解剖取肌肉组织,测定其RNA/DNA比值.结果表明,中华鳖的RNA/DNA比值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变化,而群养模式下光周期对该节律的影响更加强烈,完全掩饰了其原本的节律;单养模式下中华鳖的RNA/DNA比值显著高于群养模式.所以在中华鳖相关研究中,单养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动物内在的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取中华鳖作为研究对象,在恒定温度28℃和波动温度(28±2)℃条件下孵化中华鳖卵,对新生幼体的免疫能力和免疫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波动温度孵化条件下的新生中华鳖幼体对细菌的抵抗能力更强;但通过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来刺激幼体的免疫反应,两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24℃和33℃对中华鳖性别决定的敏感期做了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中华鳖的性别决定有一个敏感期.性腺自7100度小时开始分化,13000度小时结束,以后的孵化温度对性别决定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鳖"腹水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5年以来,河南一些养殖场的幼、成鳖患发一种“腹水病”。从濒死病鳖分别获得两株细菌感下实.二者均为致病菌。根据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营养要求和G=CMol%,笔者认为,二者分别为嗜水气包菌和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两株病原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二嗪和庆大霉素等四种药物敏感,用它们与腹水配伍治疗患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矾究了工厂化养鳖中掩蔽物对鳖的稚鳖期和幼鳖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提供砂子、瓦片和水浮莲作为掩蔽物反而不利于鳖的生长;无掩蔽物使得养殖水质更易控制,稚、幼鳖生长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华鳖骨髓、脾脏、肝脏、肾脏及外周血等几种组织涂片或印片的观察研究,发现骨髓是中华鳖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而脾脏是中华鳖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白细胞的发育过程大致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着重描述了各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鳖胰腺和胆囊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胰腺为弥散型,其外分泌部为浆液性的复管泡状腺,腺泡由单层锥体形或矮柱状细胞围成,导管可分为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胰总管等;内分泌部的胰岛很小,大多由几个或十几个内分泌细胞组成.胆囊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疏松结缔组织,肌层为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外膜为薄层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5.
鳖肾脏的基本病理组织变化以及肾小球肾炎为主,不同的病种和病程表现有异,大体上可分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充血性肾小球肾炎和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  相似文献   

16.
复合中草药对鳖温和气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10余味中草药复合成3种配方,分别剪制成药汁后灌喂小白鼠(对照组以求代之),试验期共20d。试验中期用从病鳖体内分离出的温和气单胞菌攻击小白鼠,以探讨不同配方的抗菌作用,从而为中草药在鳖病防治中的运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以板兰根、山楂等复合的配方(1)组,小白鼠总增重率最大,血清抗体效价最高,死亡率最低,抗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鳖的寄生吸虫,共29种,隶于13属8科,同时介绍了各种的寄生部位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18.
实验通过对稚鳖外形特征(尾的长短、形状、尾是否超出裙边和泄殖腔孔的位置)和生殖器官(生殖腺的形状、生殖腺与生殖导管的位置关系、外生殖器和生殖腺组织切片)的比较,确定了以外形特征为依据鉴定稚鳖性别的标准.雄性稚鳖尾长、呈锥形,且超出裙边,泄殖腔孔近尾中部;雌性稚鳖尾宽短,未超出裙边,末端骤然变细且呈结节状,泄殖腔孔近尾基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