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跨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了翻译化障碍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讨论了英汉语跨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提出应遵循化翻译基本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可将原语本至少以两种形式翻译出来。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言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章旨在通过汉英颜色词“黑”与“black”的文化内涵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英两种语言在表现形式及各自承载的化内容方面存在差异,而“异化”的翻译在处理带有化差异的本时具有显的优势,是化传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与地名的翻译,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音译传“形”,意译传“神”。优秀的译,不仅能保持原语言的语言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言的化内涵,达到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的统一。通过对《红楼梦》前三回人名和地名的两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学翻译,是化的翻译,是在化语境里的再创造,应做到诚信而不拘泥,空灵而不臆造。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以及言内关系。从而实现源语和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这是翻译研究的重点。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化的一部分。英语动物类习语作为社会化的一部分,在进行汉译时必须考虑化渊源的影响和制约,在“形似”和“神似”之间作出选择,同时也要考虑译读因素,进一步实现由“弃形保神”向“形神兼备”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论述了化传泽在中国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当代国际翻译理论的化学转向,由此提出化取向是中国翻译学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分析了翻译实践中进行“化传真”的前提和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准确定义“体育化”,从力图准确定义“化”开始,引伸得出了关于体育化的定义。认为“所谓体育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译坛上,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是一件经久不衰的盛事,但对各种译本的评论则比较少。文章拟对毛泽东诗词中两个关键字“万”与“飞”的四种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因为这两上汉字最能体现毛泽东“雄放”的诗风。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处理好这两个汉字,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译出含有“万”与“飞”字的单个诗句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准确传达毛泽东整体诗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汉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但其本身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在翻译过程中失真,未能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实例分析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丰富译语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为基点,从语用手段、语用环境和语用主体的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对政治文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英汉两种语用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消除翻译障碍,从而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张丽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99-101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本质之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前期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生涯是在“中华化中心主义”话语观照下开始的。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方法基本上都是意译。而当时的化形态和译的认知形态是导致鲁迅择取“意译”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产品出口和文化输出的“薄弱环节”,中国原创网游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原创网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透过语篇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征途》等原创网游语篇的英译现状,探讨并提出原创网游语篇的翻译策略,可对网游英译实践给予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仅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懂得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关乎英汉互译的成败。本文就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呐喊》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专有项.以汉斯·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小说集《呐喊》为依托,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和威廉莱尔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英译本作为比较对象,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3个层面探讨了《呐喊》中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故文化因素对不同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形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提倡“拿来”的“异化”翻译法,辜鸿铭推崇“送出”的“归化”翻译法。通过对他们两位的翻译思想和文化禀性的阐述,可以发现两位大家翻译思想虽相异,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禀性: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豁达的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