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问题既是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古老论题,也是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核心课题。复杂性科学哲学对整体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复杂系统突现机理的揭示;对突现性与依随性的反思;对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下向因果关系的探讨。这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使突现性与整体性、因果性与层次性、信息与控制、自组织与进化等系统整体论的核心概念更加清晰,特别是,借助于系统宏观层次具有的"下向因果关系"(Downward Causation)的探讨,整体性质与部分性质之间律则的依随关系,系统整体的不可还原性等问题得到了深入和细致的说明,使复杂系统突现论正在成为当代整体论的一个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按照托马斯·库恩本人对“范式”的理解,范式概念应该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信念与纲领、范例等。本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探讨传统的机械还原论向突现论的范式转换,从而尝试建立不同于传统科学的突现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还原论问题是哲学界及科学界激烈争论的问题,本文尝试沿着科学进路在特定视角下分析该问题.在把“不可还原“理解为“有新特性且此特性不可预知“的意义上,于复杂性科学视野中存在着一个考察还原论问题的标度阶梯:线性、非线性、不可计算性,每一个视角下都有其相应的可还原性和不可还原性.可见,复杂性科学进路中可还原与否是依赖于考察问题的视角的.  相似文献   

4.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突现与还原的关系问题是复杂系统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突现与还原的传统论争出发,审视Jaegwon Kim这一代表性人物对突现思想提出的新挑战,进而从复杂系的突现性对这种新的挑战作出回应,阐释层次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复杂因果关系网络,而不是简单的线性还原,突现是对还原的超越与补充。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计算机模拟案例表明,英国早期突现主义者所主张的“突现是不可解释的”这个观点是不对的。系统的突现是可以通过模拟推出的,其性质是:(1)它不是分析地或解析地被演绎推出的,而是综合地或基于主体地被模拟推出的;(2)它是一种部分还原的推出,而不是全还原的推出。一种突现性质是能够模拟地被导出的,它至少需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它必须是可模拟的;(2)它必须是可计算的;(3)它必须给出必要的高层次观察函数。  相似文献   

7.
逻辑经验主义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主题统一科学纲领中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想,通过对统一科学纲领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其系统思想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强还原论到温和的还原论,经历了走向百科全书的科学统一,有走向突现论的哲学趋向。探索逻辑经验主义‘统一科学’中的系统思想既推动了统一科学的发展,也为重新认识逻辑经验主义提供了新的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系统生态学家乌兰诺维兹提出的"上升性"理论由增长和发展两部分组成,在指征生态系统属性的同时还为生态系统属性的量化提供了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乌兰诺维兹在"上升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态学的形而上学—"过程生态学",凭借过程生态学,乌兰诺维兹批判牛顿和达尔文的还原论图景,旨在为生态学家们提供基于生态形而上学的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在人体科学研究中倡导用系统方法研究精神的思路不仅与教科书还原论模式下的精神结论不同,而且也与传统的精神、意识是在劳动中发生的观点存在明显区别。用系统方法研究精神其实就是把精神看成是人脑神经系统基础上突现的高层次系统,这个高层次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那样也都是具有自行建构和优化的自组织能力的。  相似文献   

10.
前美国哲学协会中部分会主席金在权(Jaegwon Kim)从心灵哲学角度,提出功能还原模型,明确反驳了欧内斯特·内格尔(Earnest Nagel)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通过“桥接原理”实现理论间还原的导出还原模型,并力图通过消解下向因果关系而消解突现性,这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那么,Kim的功能还原究竟是怎样的还原?较之内格尔还原,功能还原模型到底有何不同?Kim对于下向因果关系的消解能否成功?笔者将通过解读Kim的功能还原模型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系统辩证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辩证论在科技革命中,在批判还原论和机械斗争中诞生和发展。其基本内涵是:系统存在(整体性);系统演化(自组织);系统变革(创新)。它发现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每一系统包含的诸多矛盾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系统思维与系统变革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建议加强对社会复杂系统和社会系统工程及其哲学概括的研究,为实现“五个统筹”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历史终结论"观点,与"颠倒"辩证法的错误理解有关。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质上是自我意识在时间逻辑中的运动与复归,体现为一种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对其的颠倒,既从人与物质存在的辩证结构中看到了中介性的否定关系,也从历史的连续性中理解了中介性和暂时性,因此表现为一种历史-结构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关于人实现其自身总体性的哲学;历史的相对真理性和个体性体现了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而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驳斥了"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3.
谢爱华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3):15-19,41
复杂性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德里达(Derida)的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关联论模型也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它们在反人类中心论、强调个人自由与责任、追求人与自然的新联盟的价值观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为复杂性科学和突现论提供一个可理解的哲学框架,而复杂性科学和突现论也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系统辩证论是在批判还原论和机械论中诞生和发展的,这方面,在认识上还表现出不彻底、不深入、不完善性:阐述了系统辩证认识的一些新看法,在彻底相对传统科学上,提出系统辩证律——相对传统学科中传统事物(组分事物)与系统特征事物(统性事物)的对立统一律;在深入矛盾网络分析中,提出系统矛盾网络多维辩证律——纵向一分为二、横向一分为多、立体切向结构功能耦合辩证法;在实际辩证法运用中,提出系统矛盾两部分析法;它们共同构成系统辩证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整合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合银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1):38-42,75
本文在集成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整合的基本特性总结为边界性、能联结性、界面选择性、功能突现性和适应进化性等,并给出了整合的定义。然后对整合模式进行了详细探究。最后研究了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作为系统重要特征之一,复杂系统中的突现现象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突现计算为复杂动态系统中的智能行为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思路.根据突现计算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难点和重点,并从模型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总结了突现计算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最后针对Swarm模型在MatIab平台下进行了仿真,并结合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验证了系统动力学参数对模型形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以来,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从无机的物质世界到有机的生命世界,再到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对称性破缺是系统走向有序的重要机制。突现与分层是对称性破缺的表现形式;物质系统在分层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些新质,并使物质系统的丰度和结合度呈递减状态。本文通过对非线性、突现、分层等现象的考察,指出每一次对称破缺都可能有新质的突现,从而使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Emergence概念产生时与supervenience一直紧密相连.现在对两者的讨论又达到了另一个高潮.本文对两者进行了简单地辨析,探讨"supervenience"所表述的"关系",并分析了supervenience在解释问题时遇到的困难.主张将supervenience和Emergence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这有助于我们理清众多问题.通过两者的互补,为我们解释精神现象提供新的思路,为supervenience和Emergence提供一个核心的本体论来支持我们的非还原主义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辩证论到系统和谐论——乌杰系统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杰的系统哲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创新和综合理论创新;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系统辨证论"和"系统和谐论",具体包括物质系统论、"系统开放律"论、系统范畴论、整体反映论、系统方法论、系统价值论、系统范式论、整体管理论、系统改革论和系统和谐论等方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乌杰研究系统哲学所表现出的严谨豁达的精神和风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收益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收益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市场流动性特征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非流动性溢价"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