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好杰 《甘肃科技》2010,26(13):93-94
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原则和注意事项的论述,建议交通标志在布设时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从道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道路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进行合理分析设计,规划时应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力求及时、准确、完整的反应道路信息,它的设置应是对高速公路交通的安全、有序、准确、快速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
赵懿琼 《山西科技》2006,(5):120-121
结合工作实践,从护栏的性能、安全性、经济性、景观及气象条件多个方面分析了各种护栏的适用性,提出了适合于山西省山区高速公路危险路段的路侧护栏设计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明 《科技信息》2012,(27):372-373
以当前高速公路管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为出发点,对目前高速公路收费站及站区广场存在的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基础设施改造和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冬立 《科技资讯》2012,(2):231-232
本文应用美学、生理学、视觉思维科学等分析了一些公路交通标志的美学质量,并重点分析了交通标志设置的行车安全性与公路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爬坡车道设置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地分析高速公路爬坡车道设置有效性,为管理者提供建设的决策依据,在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纵坡坡度、车辆运行速度改进了NS跟车规则中的车辆加速与慢化概率规则,在换车道规则中,对相邻车道上后方紧邻车辆的速度采取车辆运行速度与安全换道间距的最小值,构建适用于爬坡路段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车道数、坡度、坡长、车速、大车混入率等因素对爬坡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据此仿真了240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单向双车道增设一条爬坡车道后,其通行能力提高百分比区间为8%~16%,其中在大车混入率为30%时达到最大值;单向三车道增设一条爬坡车道后,其通行能力提高百分比区间为6%~15%,其中在大车混入率为2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安全护栏、交通标志、交能标线、路钮、隔离栅、轮廊标和防眩板几个角度,探讨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问题;以期对提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交通组织方案研究。基于仿真模型的建模流程,分析了交通组织的影响因素,剔除了对结果影响微弱的因素,并对仿真模型中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提出了基本假定。以东港(东营—海港)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建立了单向封闭的交通组织仿真模型,通过对比车速的仿真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模型有效性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邻2个施工路段之间的最小间隔应大于6km;上游渐变段长度推荐最少为30m,缓冲段长度推荐为300~500m;下游渐变段长度推荐最少为30m,缓冲段长度为100~200m;考虑到施工现状和交通设施的利用状况,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建议取80~100m;随着限速标志与上游合流点的距离增加,行程车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限速标志设置位置推荐为作业区前800m。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上车辆的汇入规律,利用摄像和Autoscope-2004图像处理系统在江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对高速公路合流区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数据进行了大量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分析和微分法建立了匝道车辆的汇入概率模型和行驶距离分布概率模型,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并举例说明模型在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的设计、评价和分析方面的应用,该模型揭示了匝道车辆汇入概率与合流区几何特征、交通特征的数学关系,不但解释了调查结果,而且对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控制管理等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路侧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防止车辆驶出路外、避免侧翻或碰撞事故、降低事故严重性等因素,建立了路侧容错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法与粗集理论(RST-GCE)建立了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的综合评价模型。同时,应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评价某运营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表明,所建立的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合理,可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路侧振动带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路侧振动带的警示原理及国外4种不同类型振动带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提出了我国高速公路路侧振动带的最佳类型.通过对5种切削式路侧振动带的现场试验测试,分析了不同设计尺寸下路侧振动带的警示效果,提出了切削式路侧振动带的建议尺寸和平面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一个入口匝道流量控制下高速公路网动态交通分配离散模型,其中采用了一个反馈控制,通过调节匝道流量使高速公路各路段的车辆数接近理想值。并给出了求解的迭代算法和算例。  相似文献   

12.
交通标志的视认性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通过在标志牌的图案或字符上设置圆形透光孔,使得标志牌具有透光性,从而提高逆光下交通标志内容的视认性。阐述了透光道路交通标志牌的结构原理、制作步骤和适用范围,及其在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安徽段的试用效果。为透光道路交通标志牌大规模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路标志在现代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驾驶员对交通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对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在基于驾驶员视觉特征和信息传递的条件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交通标志设置应该满足的要求,为交通标志的设置提供了可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微  贾元华  陈峰 《山东科学》2012,25(4):53-57
在对高速公路进出城路段交通拥堵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思想,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化路段的短时交通量预测模型,为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判定、交通控制与诱导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后,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城市化路段为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方法是有效性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交通标识视认性评测方法误差过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高精度交通标识视认性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道路环境中不同因素对交通标识视认性的影响,计算了标志牌图像中的颜色特征、亮度特征、复杂度特征,并考虑标志牌背景的影响,计算了标志牌和背景之间的颜色对比特征、亮度对比特征和复杂度对比特征,综合考虑以上6种特征及特征相互之间的影响,利用自顶向下(top-down)和自底向上(bottom-up)视觉模型建立多特征融合的交通标识视认性评测模型。通过模型实现了对识别出的标志牌进行视认性评测,反馈模型推测的视认性值。通过实验对多特征融合的视认性评测模型的有效性及模型精度进行了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高精度推测标志牌视认性值,且达标率在8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典型大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实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拍摄中国几个典型大城市不同快速路段的交通流录像并进行"车速-车头间距"数据采集,建立了一个包含210920组交通流实测数据的大样本数据库,根据实测数据得到的平均车速随着车头间距的增大而增大,符合交通流的基本特征;从超车道到交换道,一般平均速度依次下降,但在出口匝道影响下会出现"密度倒置"现象,实测数据转换得到"流量-密度"基本图,存在整个密度变化范围里都呈现非线性特征的类型,在小间距数据中,发现存在超过7%的"高速跟驰"车辆.  相似文献   

17.
应用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分析了影响崇明越江通道流量预测的风险因素及对单因素的风险衡量,认为崇明的经济发展前景及越江西线的建设与否对交通流量预测的影响最大。采用AHP法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交通流量预测的概率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问题,对强非线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高速公路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PID控制匝道的方法.该方法依据密度偏差及偏差变化实时修正匝道控制参数,调节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数,从而使高速公路的主线车流密度处于理想状态.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较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可以使高速公路交通流密度处于期望密度,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水岭变换的互相遮挡交通标志自适应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交通标志检测中标志互相遮挡导致检测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水岭变换的互相遮挡标志自适应分离算法.基于RGB归一化阈值分割算法对标志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然后构造区域轮廓特征矢量对二值图像中各个兴趣区域进行匹配,确定并提取互相遮挡标志候选区域Blob.对提取的低维数Blob进行形态学膨胀处理,使不连续的边缘趋于连续,然后利用欧氏距离变换和分水岭变换寻求标志间分水岭脊线,利用脊线实现标志的自适应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在整个标志检测应用中,与现有算法相比,检测率提高了6.1%,处理速度提升了近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