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竹林渗滤水养分的淋溶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夏季采集的毛竹林下土壤渗滤水样进行分析,以揭示不同毛竹林养分淋溶特征。结果表明:渗滤水阳离子浓度分布模式因深度和林分而异,未垦复毛竹纯林与毛竹木荷混交林渗滤水离子浓度分布模式相似而与垦复毛竹纯林不同。未垦复毛竹纯林中,40 cm处土壤K 和Na 浓度较20 cm处的大,而垦复毛竹纯林中状况相反;垦复毛竹纯林Ca2 和Mg2 淋失显著增强。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40 cm深度处各阳离子浓度较20 cm处高。毛竹纯林土壤20 cm处NH4 -N浓度较40 cm处高,而毛竹木荷混交林与之相反。阳离子总淋失强度均以垦复毛竹纯林最大,未垦复毛竹纯林小于常绿阔叶林,毛竹木荷混交林最小。渗滤水养分在20~40 cm土层内留存量以毛竹木荷混交林最高,常绿阔叶林次之,毛竹纯林呈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因此,毛竹木荷混交林养分淋失量低于未垦复毛竹纯林,垦复毛竹纯林养分淋失量最多。  相似文献   

2.
闽西北不同类型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经营状态下,毛竹纯林化经营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Ⅱ、Ⅲ、Ⅰ,毛竹纯林的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最高。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优劣次序不一致。毛竹纯林中的有机质、全氮、全钾、Ca2+、Mg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在3种林分中最高,竹阔混交林的土壤pH、全磷、有效磷含量和脲酶活性最高,竹针混交林土壤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对3种林分土壤性质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集约经营毛竹纯林的土壤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竹纯林(0.548 7)、竹阔混交林(0.437 6)、竹针混交林(0.411 2),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土壤综合性质最好。因此,对集约经营的毛竹混交林分中的混交树种进行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比较研究了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毛竹纯林及竹杉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毛竹纯林与毛竹混交林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纯林各层土壤容重比混交林大。竹毛纯林0~2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度均比混交林要大;20~40 cm土层,纯林的土壤容重比混交林要小;40~60cm土层,纯林与混交林的...  相似文献   

4.
毛竹混交林出笋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4种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比较,结果表明竹林冬笋产量最高的是竹阔比例为82林分,产量达1592kg/hm2,纯林模式其次,竹阔比例为55林分居于第三;各模式林分出笋数量都较少,出笋时间较早的为毛竹纯林,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半天然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成竹率较高,而退笋率低,各模式春笋高生长拟合逻辑斯蒂方程,相关指数达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年生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杉木密度适宜,能有效提高杉木和毛竹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毛竹密度为580株/hm2的混交林具有最大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而且林分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合理,是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营方式对毛竹林土壤肥力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浙江省富阳市尖山林区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和天然起源毛竹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为试验对象.设置马尾松枫香石栎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和香樟苦槠常绿阔叶林作对比,2003年7月采集不同林分土壤样品并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依据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土壤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和肥力指数值.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层次Ⅰ(0~10 cm)肥力指数基本高于层次Ⅱ(10~30 cm)和层次Ⅲ(30~50 cm),毛竹木荷混交林土壤层次Ⅰ肥力指数高于毛竹纯林.虽然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层次Ⅰ肥力指数分别小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但是层次Ⅱ和层次Ⅲ的肥力指数却高于其他林地,未垦复毛竹林各层次土壤肥力指教居各林分最小.毛竹木荷混交林与针阔混交林的土壤肥力指数相近.  相似文献   

7.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后,在崇义县选取了2块竹阔混交林固定样地,连续5年监测了雨雪冰冻灾害对竹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雨雪冰冻灾害后的5年内,林内郁闭度先减小后增大,新生毛竹数量明显增多。阔叶树种多的乔木植物层样地毛竹死亡率为9.8%,伴生树种死亡率为8.7%;伴生树种少的样地毛竹死亡率为72.0%,伴生树种死亡率为40.5%。乔木植物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变化较小。雨雪冰冻灾害后,竹阔混交林下物种种类数和物种个体数总数都增加了,但增加幅度都较小。2块样地的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很小,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都不超1.0,均匀度指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均不超过0.2。可见,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后5年对竹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这可能与毛竹生长恢复较快有关。  相似文献   

8.
竹木混交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木混交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竹木混交林能改善林分小气候环境,明显提高竹林产量。与竹纯林比较,竹木混交林中的毛竹平均胸径、竹高、立竹重量、新竹胸径、新竹高、新竹产量分别比毛竹纯林提高了5.6%~21%、6.6%~15.5%、9.0%~53.8%、4.5%~33.7%、6.1%~19.6%、13.1%~42.1%。其中尤以7竹3杉和8竹2杉的混交方式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此外,混交林在抑制病虫危害和蔓延方面比纯林有明显优势。推广营造竹木混交林是培育丰产、优质、高效竹林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9.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井冈山不同经营类型毛竹种群胸径概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纯林毛竹径级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呈对称钟形,略有左偏;混交毛竹径级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呈对称钟形,略向右偏;且混交林平均胸径大于纯林平均胸径。这对研究毛竹林分结构规律以及对毛竹林进行科学经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国家森林公园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稳定程度,采用浙江铜铃山45个样地数据对其不同林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毛竹针叶混交林、毛竹常绿混交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_W)和多样性阈值(D_v)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林型,灌木层各指数之间差异没有乔木层明显,但毛竹林显著比其他林型低,草本层毛竹林和针叶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铜铃山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灌木层的S、H′和D_v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而草本层各指数与海拔关系均不显著;7个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明确关系,可能与各群落仍处于演替过程中后期阶段未发育至顶级群落有关.  相似文献   

12.
恢复植被,人工造林。本文人工造林的实践出发,通过林冠下人工天然混交林较人工纯林的比较,分析天然混交林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进行培育和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人工针叶纯林生产力下降的原因。并通过对人工针叶纯林与天然的或人工的针阔、阔叶混交林在物种间相互作用、资源利用、营养元素循环规律和生产力方面的比较,探讨出了优质阔叶材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认为加速发展优质阔叶材混交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毛竹种下等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毛竹(Ph.edulis)种下的7个变型或栽培型及其同属的2个近缘种进行遗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RAPD技术能将7个毛竹的变型或栽培型同属的两个近缘种明区别开来,在毛竹(Ph.edulis)种下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其中圣音竹(Ph.edulis f.ubaefromis.)与其他毛竹的亲缘关系较远;(2)RAPD分子标记可以成为研究竹子种内遗传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竹阔混交林阔叶树下土壤养分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浙江省龙游县和庙山坞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毛竹生长随距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毛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磷外其他养分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阔叶树周围对新竹生长影响的各土壤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全磷、速效氮、全氮、速效磷、有机碳、速效钾;(5)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钾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杉、竹人工混交不同造林方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才 《武夷科学》2006,22(1):108-111
本研究通过对杉、竹人工混交林不同造林方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处理和B处理中,毛竹得益于杉木中幼龄林分林冠层的蔽护,毛竹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85%和71.7%;D处理和A处理中,虽成活率较低,但因林地光热来源充足,有利于竹鞭生长和孕笋育竹,新竹增长快,长竹率高,造林三年后毛竹林分基本形成新竹的主要生长因子胸径、竹高、枝下高等,以B处理为最高,分别达到3.36cm、4.43m、1.35m。林业生产单位应立足于当地,因地制宜,权衡权弊,以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次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8.
杨树人工丰产林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遗传,也取决于栽培条件及栽培技术.几年来,针对新品种中牡1号杨生物学特性,采用大垄覆膜以育兼造、剪枝截顶造林、杨农复合经营、营造混交林等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人工纯林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容易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功能定位的转变,需要对马尾松纯林结构进行相应改造,而松材线虫病对松林造成的毁灭性危害毫无疑问地加剧了马尾松纯林改造的紧迫性。本文综述松材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与桉树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营造马尾松-桉树混交林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营造马尾松-桉树混交林防治松材线虫病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浙江省公益林中对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和珍贵树种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针对分布于浙江省的427个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样地进行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杉阔混交林可划分为5类群丛,阔杉混交林可划分为6类群丛。在杉阔混交林的5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主要为青冈(Quercu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等;土壤厚度、坡向和坡度等是影响杉阔混交林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阔杉混交林的6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分别为马尾松、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木荷、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林龄、坡度和海拔等因素是影响阔杉混交林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杉阔混交林中,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珍贵树种与杉木对生境的选择较为接近;在阔杉混交林中,甜槠、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小叶青冈、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等珍贵阔叶树种与杉木对环境的选择较为接近。【结论】选择与杉木生境接近的伴生珍贵阔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促进杉木人工林阔叶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