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氢化钠存在下,用苯并咪唑与1-溴代烷烃反应生成1-烷基苯并咪唑,然后再与1,6-二碘己烷反应制得双苯并咪唑盐[1,6-二(1’-乙基-3’-苯并咪唑)己烷]二碘化物(Ⅰ)和[1,6-二(1’-正丁基-3’-苯并咪唑)己烷]二碘化物(Ⅱ).化合物Ⅰ和Ⅱ分别与不同比例的Hg I2反应得到阴离子配合物[1,6-二(1’-乙基-3’-苯并咪唑)己烷]四碘合汞酸盐(Ⅲ)和[1,6-二(1’-正丁基-3’-苯并咪唑)己烷]六碘合二汞酸盐(Ⅳ).化合物Ⅲ和Ⅳ的晶体结构通过X-线单晶衍射分析、~1H NMR和~(13)C NMR得到确认.在化合物Ⅲ和Ⅳ的阳离子单元中,每个阳离子上的2个苯并咪唑环形成的二面角分别为70.2(1)°和0°.在化合物Ⅲ的阴离子单元[HgI_4]~(2-)中,汞(Ⅱ)离子与4个碘离子配位形成四面体构型.在化合物Ⅳ的阴离子单元[Hg_2I_6]~(2-)中,2个汞(Ⅱ)离子和2个桥碘离子形成一个平面的四边形结构,另外4个碘离子位于四边形的两侧.在化合物Ⅲ和Ⅳ的晶体堆积中,其二维超分子层和三维超分子建筑是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C——H···I氢键、I···π作用和π-π作用).对化合物Ⅰ~Ⅳ的荧光特性的研究表明,Ⅰ和Ⅱ中加入汞离子后并未导致配合物Ⅲ和Ⅳ中产生重原子效应.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个有机化学设计实验.该实验以乙二醛、 2,4,6-三甲基苯胺、氯甲基乙基醚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高效制得氮杂环卡宾前体盐1,3-双(2,4,6-三甲基苯基)氯化咪唑.然后利用合成的咪唑盐在碱性条件下原位形成的氮杂环卡宾对醛极性反转的特性,催化苯甲醛的安息香缩合反应,合成2-羟基-1,2-二苯基乙酮.使用IR,~1H NMR,~(13) C NMR等多种方法对催化剂及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咪唑和吲唑为原料,合成了1,3–二乙基咪唑盐及1,2–二乙基吲唑盐.两种盐分别与Pd Cl2和K2CO3反应,合成了氮杂环卡宾Pd(Ⅱ)的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对两种卡宾前体盐及其相应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中利用溴乙烷制备咪唑盐,碘乙烷和乙腈制备吲唑盐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并成功合成了两种氮杂环卡宾Pd(Ⅱ)配合物,即(1,3-二乙基咪唑基)吡啶基二氯化钯(Ⅱ)和(1,2-二乙基吲唑基)吡啶基二溴化钯(Ⅱ).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D-π-A体系的有机分子3-(4,5-二(十六烷硫基)-1,3-二硫杂环戊稀-2-叶立德)萘吡喃酮,通过1HNMR、13C NMR、TOFMS和IR进行表征确定了其结构,研究了该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 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 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使用常温溶液合成方法,成功合成出了2个新的基于β-Anderson阴离子{Cr(OH)6Mo6O18}3-配体的Ag(Ⅰ)离子配合物:[{Ag(C6H5NO2)2}2][Ag{Cr(OH)6Mo6O18}(H2O)2](C6H5NO2)21和(NH4)3[Ag{Cr(OH)6Mo6O18}][Ag2(H2O)2{Cr(OH)6Mo6O18}]·10H2O2,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分析、红外表征、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配合物1是β-Anderson{Cr(OH)6Mo6O18}3-阴离子使用桥氧桥连Ag(Ⅰ)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其配阳离子是Ag(Ⅰ)离子与异烟酸吡啶环氮连接,形成线性结构的{Ag(C6H5NO2)2}+配阳离子,由于存在AgAg和吡啶环π-π弱相互作用,在晶体结构中形成双聚{Ag(C6H5NO2)2}2+2结构,并且进一步与多酸阴离子端氧弱配位连接,形成二维结构.配合物2的主体结构是由Ag+和β-Anderson结构阴离子{Cr(OH)6Mo6O18}3-通过配位键连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含氮杂环配体的金属配位聚合物的独特性能,以取代位置不同的苯二酚、萘二酚、萘醌和蒽醌为起始原料,与1,2-二溴乙烷反应生成芳烃的双溴取代物,然后再与咪唑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合成得到六种含芳香环的双咪唑类配体(Ⅰ-Ⅵ).结果表明,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熔点、IR、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所得数据与结构完全吻合,并对配体Ⅲ与Zn(NO3)2·6H2O形成的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含有苯环基团支链的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全同取代衍生物1,4,7,10-四(2-对甲氧基苯氧基)乙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2.化合物2的分子中含有一个Cyclen底座和4条醚链侧臂,前者易与金属离子配位,后者可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富电子空穴,具有形成主-客体超分子结构的潜能.利用化合物2与碱金属盐(Li Cl或Li Br)的作用,制备了配合物3和4,并经1H NMR确证了其结构.探讨了化合物1,2,3和4的1H NMR及荧光性能的变化,发现配合物3和4 Cyclen环(NCH2CH2N)上的氢裂分为2个,且荧光强度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N-Boc-L-脯氨醇(Boc:tert-butoxycarbonyl)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三种手性氮杂环卡宾前体:手性1-(3,5-苯二甲酸甲酯甲基)-3-(2-N-Boc-吡咯甲基)咪唑溴化盐,手性1-(3,5-苯二甲酸甲基)-3-(2-吡咯甲基)咪唑溴化盐和1,3-二苄基双(2-N-Boc-吡咯甲基)二咪唑溴化盐.通过核磁共振谱图对三种氮杂环卡宾前体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其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过氧化物法合成了[Co(meamp)(amp)Cl][ZnCl4](meamp=2-[(N-甲基乙基)氨甲基]吡啶,amp=2-(氨甲基)吡啶)体系配合物的一异构体.元素分析及13C NMR,1H NMR检测表明,配合物是标题体系中的一异构体且配合物阳离子中可能具有C—H…π结构或C—H…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芴和1-萘甲醛为起始原料,经硝化、还原、缩合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D-π-A"型的荧光化合物(萘-1-亚甲基)-芴-2-胺(简称NMFA).该分子通过-CH=N-连接萘环(D)和芴环(A)使其具有ICT特性.通过IR和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NMFA分子在DMSO中发出较强的蓝白色荧光,具有双重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358nm和374nm处.而且NMFA分子对溶剂和温度的变化有很高的敏感度,进一步说明其具有明显的ICT特征,在分子荧光探针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无水醋酸铜与咪唑基尾式卟啉5-对[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p-ImBPTPP)在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溶液中反应,合成了咪唑基尾式卟啉铜(Ⅱ)配合物CuⅡ(p-ImBPTPP).以元素分析、ESI-MS、IR、1H NMR、UV-Vis光谱进行了表征.以UV-vis、ESI-MS和荧光光谱滴定研究了CuⅡ(p-ImBPTPP)与锌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Zn(F1-PPTPP)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用荧光光谱滴定数据计算了超分子结合常数.研究表明,CuⅡ(p-ImBPTPP)/Zn(Fl-PPTPP)体系是以CuⅡ(p-ImBPTPP)的尾端咪唑基与Zn(Fl-PPTPP)中的Zn(Ⅱ)之间的配位键组装成超分子的,超分子中电子给体锌卟啉与电子受体铜卟啉的结合方式对其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Suzuki偶合、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3种新化合物:(Ⅰ)3,7-双噻吩基二苯并噻吩砜、(Ⅱ)3,7-双(5-乙酰基噻吩)二苯并噻吩砜、(Ⅲ)3,7-双(对三氟甲基苯基)二苯并噻吩砜;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及元素分析方法表征结构,研究3化合物膜及溶液的光学性质。结果显示:新化合物分子具有C2对称性;3,7-双(5-乙酰基噻吩)二苯并噻吩砜在不同溶剂中存在溶剂化效应,其膜的荧光光谱出现非常明显的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邻苯二甲醛与取代苯胺的缩合反应,合成新的Schiff碱配体-邻苯二甲醛缩N-吡啶基-3-甲氧基-4-羟基-5-氨基苯甲胺(H2L^ )及其Cu(Ⅱ)、Co(Ⅲ)、Ni(Ⅱ)、Pd(Ⅱ)、Zn(Ⅱ)配合物,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1H NMR和^13C NMR谱、质谱等测试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可高效构建碳-碳键、碳-杂键等复杂结构单元,应用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膦配体催化体系外,新兴的氮杂环卡宾催化体系已在多种偶联反应中得到成功的应用。目前针对该催化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氮杂环卡宾配体结构的构建、新辅助配体的配合使用以及新反应体系的开发等。氮杂环卡宾参与的偶联反应也越来越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结合最新的文献报道,针对咪唑环类氮杂环卡宾配合物在上述方向的发展进行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磺化-二(1,5-萘二酚)-32-冠-8-四钠盐(H)与荧光分子(G1)之间弱相互作用(π-π堆积以及静电吸引)的协同效应,构筑了荧光增强的水溶性准二轮烷G1?H,而4,4’-联吡啶鎓双阳离子(G2)与主体H的竞争键合使G1?H解离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准二轮烷G2?H,在此过程中,伴随着G1荧光的淬灭。因此,G1?H可作为"受体/指示剂"传感体系实现对G2的可视化传感。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三吡唑基硼酸阴离子(tris(pyrazolyl)borate anion,Tp)的钌配合物TpRuCl(PPh_3)_2在金属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的多种用途以及氮杂环卡宾(N-heterocyclic carbene,NHC)配体所表现出的优势,试图合成与TpRuCl(PPh_3)_2类似的TpRu(NHC)骨架的配合物.采用TpRuCl(PPh_3)_2与NHC配体1,3-N,N-双(2,4,6-三甲基苯基)-4,5-二氢咪唑-2-卡宾(1,3-bis(2,4,6-trimethylphenyl)-4,5-dihydroimidazol-2-ylidene,H_2IMes)反应,未能得到预期产物TpRuCl(H_2IMes)(PPh3),而是发生了H_2IMes配体N-侧臂上邻位甲基的C—H键活化,生成H_2IMes配体环金属化的产物TpRu(H_2IMesH)(PPh3)(其中H_2IMes-H表示H_2IMes的一个N-侧臂上邻位的甲基脱除了1个质子).分离得到的该化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加热可解离PPh3配体,促成H_2IMes-H配体环金属化侧臂上进一步发生苄基C—H键的α-H消除,转化为螯合的双卡宾H_2IMes-2H配位的Ru—H中间体物种(其中H_2IMes-2H表示H_2IMes的一个N-侧臂上邻位的甲基脱除了2个质子),再和二氯甲烷溶剂发生H/Cl交换,生成最终产物TpRuCl(H_2IMes-2H).  相似文献   

18.
Cu(Ⅱ)-邻-N-水杨醛烯基苯酚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合成的邻-N-水杨醛烯基苯酚和咪唑为配体,与Cu( )离子自组装形成配合物Cu(C13H9NO2)(C3H4N2).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a21,晶胞参数:a=0.93944(1.4)nm,b=1.7579(0.3)nm,c=1.8261(0.3)nm,V=3.0158(8)nm3,Mr=342.84,Z=4,ρcalc=1.510mg/m3,R1=0.0641,wR2=0.1357.在配合物结构中,三齿Schiff碱配体中的两个氧原子、一个氮原子和咪唑的一个氮原子分别与铜( )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平面正方形结构.配合物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堆积超分子结构.晶体的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共轭体系在配位后扩大了共轭面,从而使波长红移,刚性面的增加使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9.
用pH电位法测定了Pt(Ⅱ)与腺苷5'-三磷酸(ATP)的三元混配配合物Pt(A)(ATP)n-(杂环碱A=PhenBpyTrpn=2或3)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I=0.1mol/L,KNO3;25℃)。比较了三元混配配合物和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大小,其差值△lgKPt要比预期的统计值△lgKst大。这种三元混配配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可归因于π-酸-π-碱之间的合作效应和配体分子间的芳环堆积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4-溴苯腈为起始原料经过Suzuki偶联反应、Miyanra硼化反应等合成了3’-(4-溴萘-1-基)[1,1’-联苯基]-4-腈(Ⅲ),利用~1 H NMR、~(13) 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膦配体及碱等因素对3-溴-4’-腈基联苯(Ⅰ)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为最佳反应温度、Pd_2(dba)_3作为催化剂、三(对甲苯基)膦为配体,化合物Ⅰ收率最高,达到92.3%.通过TG、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化合物Ⅲ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化合物Ⅲ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失重5%的温度为3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