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各国共同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对策,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是为减缓气候变化而进行国际合作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提出两种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的碳权混合分配机制,并确定碳权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全球碳权交易情况进行模拟,此外还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不同碳权分配机制对全球碳权交易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作为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诱因,对其排放总量的限制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大气环境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分析了环境监管部门对各用户的碳排污指标进行初始分配之后的排放权再交易政策,给出了排放权交易的一般做法以及两种较常见的交易方式,对今后区域性碳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捋清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有利于借助市场化工具提升区域碳排放效率,从而为排放实体碳减排提供经济激励,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基于2010—2019年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数据,结合非试点对照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碳生产率,从中介效应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继而实现了碳生产率的提高,且这种提高是持续的,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为此也发布了政策方案,但依旧没有具体的制度来贯彻实施。而通过总结比较一些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减排机制,我们发现碳税制度更适合中国。因此,必须尽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碳税制度,并从法律上予以保障,加大其实施力度,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选择的通过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对标分析的方式,直接、形象的展示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模式。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可以使得水泥企业无需购买或者销售配额就能完成企业碳排放履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平衡点时企业需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才能完成企业碳排放量与配额的平衡。本文案例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为93. 08%。同时归纳总结了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作为碳排放大省,需要通过跨区域交易解决碳排放权缺口巨大的问题.利用灰色关联法从产业结构、居民消费、能源消耗、环境承载、经济效率等5个方面选择16个具体指标构建影响辽宁省碳排放跨区域交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产生巨额的碳排放量,且辽宁省碳汇环境承载力较低,...  相似文献   

7.
考虑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由碳排放权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三方企业价格决策问题,根据制造商和零售商所组成的供应链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分别建立三方企业价格决策模型,并比较分析两种决策情形的优化结果.理论分析表明:供应链集中决策情形下碳排放权供应商的碳权转移价格、碳排放权供应商利润、制造商与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利润均高于分散决策.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单位碳排放权成本、单位产品碳排放成本、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和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对碳排放权供应商利润、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相较于欧盟发达国家碳市场,目前我国碳市场正处于地方试点和全国市场并存的初步发展阶段。国际社会碳市场普遍实行立法先行,运用法治手段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客观上存在政策先行、立法滞后的情况。现行碳市场中日常成交量不大、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碳排放配额分配、登记、交易、结算、核查、清缴、披露、监管等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违规风险。为此,需要从加快立法进程、加强监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促进全过程控制碳市场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8,(10):10-12
本文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内涵,结合国内试点和国家政策要求,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历程,并在分析河南省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发电生产、工业结构、节能降碳等方面探讨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对河南省影响。最后,提出了基于河南省视角下的推进区域碳市场建设、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我国将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而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碳排放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方便计算工业成本,从经济实质上促进企业减排。但是现阶段政府层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文章从碳排放权在中国的交易机制出发,将碳排放权资产按照生产计划和持有意图分成自用和出售两种,认为针对两种情况的资产应该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最后,阐述了应当同时在财务报告和碳排放权报告中披露碳排放权资产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1.
气候问题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可考虑"梯度"推进碳交易机制的思路,即先以自愿碳减排入手,设计自愿市场向区域强制市场的过渡方案;再以区域试点交易为基础,引入国际两大强制减排机制EU ETS和CDM,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这两个过渡阶段,交易机制的参数设置与优化是影响减排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预测了实施欧盟航空碳交易政策后,2012-2020年中国航空客运机票价格的变化,分析该政策对中国航空客运收入、费用、利润以及客票价格变化和航空客运CO2减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欧盟航空碳交易政策对中欧航空旅游及中国航空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欧盟航空碳交易政策减排效果有限;2)政策实施将引起航空客运价格、航空费用、碳减排量逐年上升,相应的碳排放配额不足、收入减少以及利润损失状况也将逐年加剧,截至2020年,将对中国航空业造成约2亿元的利润损失.  相似文献   

13.
碳金融市场的构建是低碳金融构建的核心。构建中国碳交易市场,要培育以碳金融市场为主体、碳交易产品为基础,进而建立制定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在内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而碳市场的建立有赖于绿色银行、绿色保险、绿色财政及绿色产业政策等宏观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国内外的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优势与缺陷,明确了发展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碳金融的意义,进而得出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我国道路运输业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困难比较大。文章对入世后道路运输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进行了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了道路运输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修正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型, 并利用修正后的模型研究案例省“十二五”总量控制减排方案. 模型优化结果表明, “十二五”期间案例省COD,NH3-N,SO2,NOx可控指标减排量分别增加了3.01(6.85%),0.47(8.63%),5.00(17.34%),1.25(6.51%)万t, 优化后减排成本为494.02亿元, 较案例省“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成本降低了28.00亿元, 缩减比例达5.36%, 并细化了各行业及各类别污染物的减排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出发,概括总结了我国有关的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提出了对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指出了当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欧盟成员国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欧盟设计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这一机制从2005年运行到现在,尽管有些不足和缺陷,但各项数据和资料表明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在推进碳减排,提高企业能效,促进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项目的发展,繁荣全球碳市场,带动低碳技术和低碳金融产业在全球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也为各国探索建立排放交易机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9 年欧盟通过航空指令, 计划于2012 年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作者详细介绍了欧盟航空碳交易政策, 包括政策的时间范围、配额总量与分配、MRV 制度、交易及惩罚机制。在综述2005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该政策对航空业的成本和利润、需求与供给, 以及旅游、贸易等相关产业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 并探讨该政策对航空公司间竞争和区域间竞争的影响, 以及对CO2减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航空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中国民航应对欧盟航空碳交易政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区CO2排放量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广西统计年鉴>(1991~2010)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采用能源消费耗总量及化石燃料系数估算法估算广西地区1991~2009年CO2排放量,归纳出CO2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将因素分析法应用于Kaya恒等式定量分析广西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等驱动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